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550万电动车VS公交停运潮:无锡真的不需要公交了吗?老人买菜出行会被遗忘吗?

寒潮过境的时候,锡绅路边的公交站牌旁多了几辆闲置的车——原本跑着梅里古镇的777路公交,早就不见了踪影。邻居们偶尔还会聊起,那条车是去年停的吧?但没人真的等了,街道的景象早已不同。电动自行车像浪潮,早晨七点半开始,蜂拥而至,大大小小的车辆把路口堵成迷宫。曾经总有人抱怨公交难等,现在已经很少有人提起,他们都骑上了电动车。

数字不会说谎。无锡的数据翻出来让人咂舌:截至2022年,电动车有550万辆,超标车近200万,公交的日子愈发难捱,运营公司不断亏损。2024年头九个月,公交运营净亏损达到336万多元,较去年同期暴涨近两倍半。连交通运输业务的毛利率都干脆成了负数,每一年都是跌得心疼。你很难用“常态”去形容这局面,甚至地铁也没逃脱困局——2023年前三季度地铁亏得更狠,亏了16个亿。

公交公司每年的线路调整成了一种折衷。777路只是冰山一角,健康专线新吴线、729路,新世界微巴线……这些曾经承载着无锡人早出晚归的路线接连停运,最直接的原因是运力和需求错位。线路太长,发车慢,早高峰人满为患,但非高峰时间车厢冷清得有点落寞。可买菜时间一到,公交成了老年人的专属,上班族早就换成了电动车或打车。电动自行车每月新增1100多辆,开车的年轻人也习惯了灵活自由。公交仿佛在做一场没人参与的演出,幕后却是停车场里停着一排排待用的车辆。

公交作为一个城市的基础设施,承担着老年人和弱势群体的出行保障。无锡60岁以上户籍老人有154万,占了全市人口近三成。老年人免费乘坐公交,有补贴,但财政压力越来越大。细算下来,公交免费活动只是短暂温情,长期来看资金并不充裕。2024年全国拿到地铁补贴的城市有28个,无锡并不在其中,每一分钱都得精打细算。公交的公益属性和生存压力成了两根绳,谁也不愿松手,但谁都快要使不上力气。

城市选择变得丰富,网约车、私家车、电动车,组合成了一道新的风景线。公交如果只是不断削减,靠它出行的人成了少数派,尤其是家里只有一个老人。去年夏天,家里长辈习惯上午去附近的菜市买菜,每天都盯着公交时刻表,没赶上就只能坐在树荫下多等一会,比起年轻人大步流星,老人的出行有一种慢节奏的温柔。无锡的公交停运背后,不只是经济亏空,更是生活节奏的悄然改变。街头的充电桩逐渐取代了曾经喧嚣的公交候车亭,新的出行方式已经改变了城市的脉搏。

公交与电动车的关系远比“谁抢了谁市场”复杂。无锡电动车告别了早期“飞线充电”时代,智能充电桩普及,管理方案还在不断出新。电动自行车的续航、路权、停放标准,背后牵动着行业法规和城市规划。行业分析里有一点常被忽略:公交停运其实更容易发生在电动车管理宽松、私人用车普及、人口密度下降的城市。无锡的交通生态,是宏观政策、小区管理、居民习惯、创新科技交织出的结果。

曾经的大街总有一辆慢吞吞的公交,此刻的无锡却成了电动车王国。也许某年的清晨,街角的公交站依然会挂着停运的牌子,旁边是新一代充电桩和整齐停放的电动自行车。公交不只是经济账本,也是城市记忆。故事不会终结,只是换了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