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食品安全考试纳入强制要求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甘肃天水幼儿园血铅异常事件以触目惊心的方式警示我们:当前食品安全管理中最薄弱的环节,恰恰是"人"的因素。当幼儿园后厨人员能够将工业颜料掺入幼儿食品时,暴露出的是从业人员食品安全知识的严重匮乏和责任意识的全面缺失。这一事件充分证明,仅靠事后的监管处罚远远不够,必须从源头建立食品安全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制度,将系统的食品安全考试作为强制要求。
一、食品安全事故的共性教训
近年来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均存在一个共同特征:直接操作人员缺乏最基本的食品安全认知。天水事件中,涉事人员对"颜料不可食用"的明确标识视若无睹,本质上反映出:
非专业人群大量充斥关键岗位我国目前仅对食品生产企业实施"食品安全管理员"持证上岗制度,而学校食堂、托幼机构等场所的从业人员只需健康证即可上岗,导致大量未受专业培训的人员直接接触食品加工环节。现行培训形式化严重虽然《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要求每年不少于40学时的培训,但基层普遍存在"打卡代学""照片应付"等现象。某省2024年抽查显示,63%的餐饮单位培训记录存在造假嫌疑。
二、食品安全考试的核心价值
建立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资格考试制度,其必要性体现在三个维度:
1. 知识壁垒的强制性建立
考试内容应覆盖: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GB2760)、污染物限量(GB2762)、食源性危害识别等核心知识采用"理论+实操"考核模式,重点检测从业人员对高风险操作(如食品着色、防腐处理)的规范掌握程度
2. 责任意识的制度化塑造
通过考试建立职业资格档案,实现责任可追溯借鉴机动车驾驶证记分制度,对违规行为实施资格扣分、暂停乃至吊销
3. 监管效率的实质性提升
持证信息接入"全国餐饮安全监管平台",解决基层监管人力不足问题2024年杭州试点显示,实施考试后餐饮单位违规率下降41%
三、制度设计的关键要点
分级分类考试体系
特殊场所从严要求对学校、托幼机构、养老院等供餐单位,实行"双证管理"(健康证+食品安全资格证),且必须保证每个班次至少有1名持中级证人员在岗。技术赋能考试管理运用人脸识别、操作录像等技术杜绝代考作弊
四、预期实施效果
根据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模型测算,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食品安全考试制度:
3年内可减少30%-45%的人为因素食品安全事故5年内将食品安全违法案件的发现时间从平均7.6天缩短至2.3天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社会处置成本可降低60%以上
天水血铅事件用233名幼儿的健康代价告诉我们:食品安全不能仅靠事后追责来保障。当每一个接触食品的手都经过专业训练,当每一道加工工序都有人真正懂得标准含义,我们才能真正构筑起食品安全的防火墙。实施食品安全考试制度,已不是"要不要做"的选择题,而是"必须尽快做"的必答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