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长征,大家嘴边总绕着“爬雪山、过草地”这几字。雪山好想象,疼得直哆嗦;那片草地可不好糊弄——高原湿地、泥潭多,雨一来地就塌,人一脚下去就可能没影儿了。
1935年红军过毛儿盖一带时,天冷水冷,泥坑和浅河比枪炮更狠。有人救人被连累,一踩下去就不见人影;夜里冻得静悄悄,好多战友就再也没醒。历史上那段路,伤亡确实很重,留给后来人的,除了故事还有沉甸甸的记忆。
新中国成立后,这地儿被当成问题来治理:开沟引水、种结根的草、改良牧场。工程又苦又脏,人往泥里钻,反复试验,慢慢把容易塌的地面牢固起来。不是一夜之间,而是一步步把“危险区”变成能放牛、能游玩的地方。
现在的松潘草原,夏天牛羊成群,帐篷热闹,游客拍照发圈。收入比过去好不少,生态也有恢复的痕迹。但极端天气偶尔会捣乱,游客走错地方还有安全风险,治理和发展之间还得找平衡。
回头看,这片草地从能“吞人”的泥沼,变成了热闹的牧场和旅游点,既有功劳也有遗憾。你要是真的去走一圈,会觉得历史和现在就在脚下交织。你怎么看这事儿?评论区见~
#百度带货夏令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