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一张老照片里那个“金色的秋天”

作者:彭艳

在中国照片档案馆和北京大学档案馆中,珍藏着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上图)。这张照片拍摄于1978年10月4日,这一天是北京大学78级新生报到的第一天。照片中最左边的女生就是我,当时19岁。

那一天,学校的迎新站就安排在北大最大的学生食堂。我在这里办好了入学的一切手续,戴着白底红字的北大校徽,我突然觉得自己长大了,对即将开始的大学生活充满了渴望。

这时,有位40岁左右的老师走过来,他说他是北大宣传部的。最近我才知道他叫桑祥森,在北大宣传部负责摄影。桑老师已于2017年3月因病逝世。那天,桑老师提出,希望给我们新生拍照,我们同意了。他让我们图书馆学系(现在叫信息管理系)的几个同学和在场的东语系的几个老师、同学从大门内往外走,我和同班的另一个女生拿着大旅行包,开心地走着、笑着,留下了难忘的历史瞬间。

作者的大学时代

过了几天,桑老师就把照片送给了我,当时我以为它只是一张普通的入学照,没想到后来它不断地被各种报刊、展览所采用,这时我才意识到它是一张有特殊历史意义的照片。

尽管这张照片的拍摄纯属偶然,但它已经成为恢复高考制度后大学生入学的经典照片却是不争的事实。时光飞逝,转眼间40年过去了,每当我看到这张照片,都会想起难忘的高考和大学生活。

作者的大学时代

1977年12月,我作为北京十一学校高二的学生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全国第一次高考。我考的是文科,当时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心情比较放松。1978年2月,我高中毕业,主动要求到理科班复习。不久后,第一次高考的成绩公布了,我考了319.5分。当时社会考生的录取线是280分,而在校考生是323分,我只差3.5分。文科班的老师对我说:“你的文科成绩很突出,如果考文科,肯定可以考上最好的大学。”我和妈妈都觉得老师说的有道理,于是就马上转到文科班复习,这时距离高考只有三个多月了。

1978年7月,我第二次参加全国高考。这次考试我的心情比较紧张,感到是决定自己命运的时刻了。但试卷发下来我就立刻放松了,全力以赴地答题。

1978年8月中旬,我收到了北京大学图书馆学系的录取通知书,这是我填报的第一志愿。

作者(右1)与同学在宿舍学习

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活紧张愉快,也令我终生难忘。因为我们系的录取分数是北大当年文科系中几个高考分数最高的系之一,我们班50个同学中不少人都是各地高考中的文科状元,除了7人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其他人都工作多年,他们思想成熟,知识面广,我感到自己与他们相比,各方面都有明显的差距。

在开学典礼上,校长说:“北大最引以为傲的,是我们拥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和一流的图书馆。”

上北大四年,我对这一点深有体会。

作者在未名湖畔

当时给我们上课的教师,很多是1950年代毕业的大学生,他们衣着朴素但仪容整洁,颇有学者风度。给我们讲授《中国文学史》的是北大中文系的赵齐平老师,他讲课生动风趣而且多才多艺,介绍唐宋诗词时,他当场给我们清唱一段。《中国通史》课是由北京师范学院宁可教授主讲的,宁教授是北大毕业生,著名史学家,常应邀在北大授课。当时中文系、历史系和我们系的学生一起在大阶梯教室听课,大约有200多人。宁教授讲课内容丰富,语言流畅,每次下课铃响,他的最后一句话正好讲完。他的博学多才、训练有素受到了同学们的赞扬。

北大图书馆的藏书总量名列全国高校之首,我们在课余时间常去图书馆借书和自习。因为学生多、座位少,所以必须早点去图书馆占座位。在图书馆看书学习确实比在宿舍学习效率高,图书馆成为我上大学期间最爱去的地方。

与现在的大学生相比,我们当时的生活条件是比较差的。刚入学时,食堂里没有桌椅,买饭后常常坐在地上吃饭,或者端回宿舍吃。宿舍一般是8平米左右,6人住,上下铺。我们班大多数同学都插过队或在建设兵团劳动多年,他们知道现在有上大学的机会是多么的不容易,非常珍惜这宝贵的学习时间,大家基本上就在宿舍、图书馆、教室、食堂之间活动。

下面的老照片是最近我们北大77、78级同学返回校园,参加纪念活动,同学们提供的部分历史资料。

77级、78级大学生是中国教育史上非常特殊的群体,由于当时高考的录取率只有6%,能上大学的年轻人无疑是同代人中的佼佼者。他们不仅上大学时自律勤奋,而且大学毕业后更加发奋努力,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有出色的表现。

大学毕业几十年了,我们班不少同学早已成为我国图书馆界的精英人才,改行从事其他职业的同学也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18年是我们78级大学生入校40周年,为了纪念这个重要的历史时刻,我们班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同学齐聚北京,追忆往事,共叙友情。我深知是大学同窗四载的深厚情谊将我们的心永远连在一起,岁月如歌,青春美好,同学友谊地久天长。

2023年5月,北大77、78级毕业40周年纪念活动在北大燕园隆重举行,被誉为“史无前例,无可复制”。年过花甲的同学们,归来仍少年,时光穿越,心潮澎湃,激情重新燃起。下面这些场景图片是同学们提供的。

00:00/09:20切换到横屏模式继续播放进度条,百分之0播放00:00/09:2009:20全屏

倍速播放中 0.5倍 0.75倍 1.0倍 1.5倍 2.0倍 超清 流畅 继续观看卌年丨彭艳:一张老照片,一个金色的秋天观看更多转载,卌年丨彭艳:一张老照片,一个金色的秋天新三届已关注分享点赞在看已同步到看一看写下你的评论 视频详情

北大图书馆学系78级的峥嵘岁月

文图由作者惠赐本号分享

部分资料由作者同学们提供

视频编辑制作为作者的同班同学

文章曾载首都师大《秋韵》杂志43期

作者有补充修订

延伸阅读

一张北大旧照片

作者:孟鼎博

1977年10月21日,恢复高考的消息,像一声春雷响彻天地,唤醒了许多人尘封已久的“大学梦”,点燃了无数人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的希望之火。

本文题图照片“迎新站”,拍摄于1978年10月4日,定格了北京大学78级新生走出由食堂临时“客串”的迎新站的那一瞬间。近日,新华社记者探访了照片中两位当年的北大新生——彭艳(前排左1)和黄伟七(右2),听他们讲述40年前的高考往事。

1977年,黄伟七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首次高考,但由于没能考上心仪的大学而选择再考一次。在1978年的高考中,他被北京大学图书馆系录取。40年后的今天,他已从清华大学图书馆退休。

“我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呆了七年。一听到有恢复高考的可能,大家就都拿起书本开始复习了。”说起当年的高考,黄伟七就打开了话匣子。“当时我们在兵团,虽然课本不太好找,但学习条件不错。有很多同学抱着‘考着玩’的心态,不认真复习。”

黄伟七推着自行车走过清华大礼堂

回忆起考场的一幕幕,黄伟七依然记忆犹新。他是在中学教室里参加高考,每间考场里都挤着四五十人。“当时有一个小女孩,交完卷就哭了。可能是碰到了什么难题没解出来吧。”

黄伟七在清华大学老图书馆里翻阅资料

黄伟七说,当时他们班上有一个在老家放牛的孩子,每天就在牛背上看书备考。“他在黄河边上放牛,拿到录取通知书后,就站在黄河边上大吼了一声,把鞭子直接扔到了河里。”

黄伟七在清华大学老图书馆里翻阅资料

走出北大燕园,黄伟七进入清华园工作。“毕业的时候,有多少的好工作在排队等着我们。我更喜欢校园里的环境,所以选择到清华大学图书馆工作。”如今黄伟七虽然已经退休,仍旧保持着阅读的习惯。

黄伟七走出清华大学老图书馆

彭艳1977年曾作为在校生参加过高考,当时在校生的录取分数高于其他考生,她差3分而落选,所以1978年7月再次参加高考,她填报的第一志愿就是北大图书馆学系。彭艳大学毕业后先后在中央党校图书馆、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工作,2014年8月退休。

彭艳在母亲家中翻阅相册

在彭艳母亲家中,我们看到了那张经典照片的原版照,“当时是学校宣传部的老师为我们拍的,照片洗出来后送给我一张。我当时只觉得是一张普通的入学照,后来发现它不断地被各种报刊、展览采用,我才意识到这是一张具有历史意义的照片。”彭艳说,“我的室友王植(前排左二)也在照片里,现在她在加拿大定居了。”

“我们班最小的男同学当时只有14岁,最大的有31岁,整整跨了一代人。”彭艳说,这在现在的大学课堂中极为罕见,却是当时的常态。

彭艳萌生了一个想法,想把老照片里的这批同学聚在一起,就算不拍一张同样的照片,能在一起分享40年的风风雨雨也很值得。只可惜在几天后,她发消息给记者说:“拍摄这张照片的老师在3月份刚刚去世,真是太遗憾了。”

本文作者为新华社记者

资料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