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元帅批粟裕,三人沉默一人仗义执言
1958年五月,我国开国元勋粟裕将军不幸被错误地冠以“反党反领导的极端个人主义”的罪名,在一场千人规模的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受批判。此后,他被迫卸任总参谋长的职务。
在彼时的“批粟”会议上,十位元帅中,仅有七位莅临出席,而剩余的三位因种种缘由未能与会。在出席的七位元帅中,有三人在整个会议期间保持缄默,未曾发表任何言论;而其中一人,却敢于直面压力,为粟裕公正地发声。
实际上,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时任新四军政治委员的刘少奇先生,力主应将元帅军衔授予粟裕将军。毕竟,彼时陈毅元帅已转赴地方任职,按照中央的指示,他不应参与评衔。
正当多数人坚信粟裕晋升元帅在所难免之际,周恩来却毅然否决了授予粟裕元帅的提议,转而将这一殊荣赋予陈毅,并坚决要求为其颁发元帅军衔。最终,粟裕虽荣获大将军衔,但荣膺大将之首。
为何周恩来在授予元帅军衔时更倾向于陈毅而非粟裕?根本原因在于粟裕的资历与陈毅相较确实存在差距。尽管粟裕在战场上的表现卓越,战功赫赫,但客观而言,他获得大将军衔更为恰当。若贸然授予他元帅衔,恐怕会引起众多人的非议。
实际上,即便粟裕仅被授予大将军衔,仍有少数人对此心怀不满。尤其是在1958年粟裕遭遇困境之际,便有人趁机对他进行指责。若粟裕晋升为元帅,那些对他心怀不服者,其态度恐怕会更加尖酸刻薄。
在粟裕同志遭遇逆境之际,十位元帅中,有七位出席了针对粟裕同志的批判会议,而朱德总司令、刘伯承元帅以及徐向前元帅则未参与。
彼时,朱老总身为全军总司令。鉴于这一特殊职务,某些活动自是不宜参与。因此,“批粟”大会,朱老总便没有出席。
对于刘帅而言,那段时日同样充满挑战。1958年军队“反教条主义”运动的波及,让他正面临着批判与撰写检讨书的压力。在这样的困境中,刘帅自是无法参与到此次大会之中。
另一位则是徐帅。徐帅未能出席会议的原因颇为直接,那便是他身体一直不佳,不宜参与此类情绪波动较大的集会,否则对健康可能造成严重影响。
在全程参与的“批粟”大会7位元帅中,竟有3位始终未曾开口,全程保持缄默。
首当其冲的是林帅。林帅平日里寡言少语,性情内敛而深沉,鲜有深交之友,亦不刻意招致他人不快。
在解放战争的风云变幻中,被誉为战神的林彪元帅,曾多次公开表达对粟裕将军军事才能的敬佩之情,并对粟裕抱持着一份深厚的同情与尊重。在“批粟”的会议上,林彪全程缄默不语,这一举动既契合他的个性,亦体现了两人之间非同寻常的深厚情谊。
未发声的第二位是贺老总。贺老总素以仗义执言、情深意切著称,对人或事总是敢怒敢爱,秉持着坚定的主见和明辨是非的准则。因此,在此次会议上,他未曾开口发言。
“王必成,真是个值得深交的朋友。”
位居第三的是罗帅。罗帅长年投身政工领域,历经无数风浪,故而形成了沉着冷静的处事态度。他通常不轻易开口,加之性格本就敦厚,不喜落井下石或过分苛责他人,总是乐于给予他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这一点,从罗帅对待其下属段苏权的态度中便可窥见一斑。昔年在辽沈战役中,段苏权因战力不足而导致阵地失守,遭到林帅与刘亚楼的严厉斥责。他们意图追究段苏权的责任,甚至一度提议以枪毙段苏权作为警示他人的手段。
听闻此事后,罗帅即刻奔赴前线,寻访段苏权,对其进行了细致的批评与教育。他慷慨地给予了段苏权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才使得段苏权得以免于一死。这一事件充分展现了罗帅独特的处事风范。
罗帅以其特有的处世之道,在“批粟”大会的场合,自然不会轻易开口,因而整场会议,他始终选择了沉默。
1958年的“批粟”会议上,叶剑英元帅不畏压力,挺身而出,为粟裕同志仗义执言。
在解放战争的风云年代,叶剑英将军曾身负重任,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一职。由此,他对各战区的情况了如指掌。特别是对于华东战区的粟裕将军,叶剑英将军更是敬佩有加。在粟裕将军执掌总参谋长职务期间,叶剑英将军多次给予他鼓励与支持,使得粟裕将军的工作得以蓬勃发展,成绩斐然。
在“批粟”会议之际,叶剑英元帅毅然决然,不顾个人安危,联络总参谋部的干部,迫切地探询粟裕将军究竟遭遇了何事。
“粟裕虽有几分骄傲,实则并无任何原则上的问题。”
当粟裕面临被免去总参谋长职务的困境之际,叶帅对他的尊敬依旧如初。在众多老一辈革命者中,许多人以“粟司令”、“粟大将”之称谓尊称粟裕,然而叶帅对粟裕的称呼却始终如一,仅称其为“粟老总”。此后,叶帅也成为了粟裕晚年最为崇敬的开国元帅。
幸赖10位元帅中,有3位未能与会,另有4位秉持公正或保持缄默,粟裕才得以幸免于更严重的指责,从而保留了一丝转圜的空间。他并未因此被彻底罢免,只是从总参谋长的职位调整至军事科学院副院长、国防部副部长的角色,这也多少为粟裕带来了一线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