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A股连续震荡,很多人心里发慌:牛市结束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这只是一次典型的“中场休息”。
自2024年9月启动的这轮行情,上证指数已从2689点低位攀升至3800点以上。
沪深两市单日成交额屡破2万亿元,资金活跃度明显提升。
眼下市场进入整固阶段,是为下一轮突破蓄积力量。
回顾A股历史,牛市中途出现调整并不罕见。
本轮上涨已持续约一年,主要指数涨幅显著,创业板上涨95%,科创50甚至翻倍。
与2015年的“疯牛”相比,当前市场杠杆水平更健康,呈现的是“慢牛”特征。
当前调整是资金轮动的自然结果,并非系统性风险。
前期涨幅较大的科技板块如光模块出现筹码松动,低位板块开始补涨。
两市成交额从峰值3.1万亿回落至2万亿左右,资金正从盲目追高转向理性调仓。
支撑牛市的核心逻辑并未改变。
全球科技革命正加速,特斯拉Optimus人形机器人量产在即,国内算力需求仍有巨大缺口。
政策层面,半导体大基金三期规模超6000亿,养老金等长期资金入市带来稳定增量。
资金迁徙才刚刚开始。
7月居民存款减少1.1万亿元,其中7400亿通过基金入市。
外资也在持续配置,8月北向资金逆势净买入560亿元。
板块轮动有其内在节奏。
2025年下半年可能呈现“金融搭台→科技唱戏→消费医药收尾”的三阶段特征。
8-10月金融权重有望率先启动,券商、银行板块估值处于历史极低水平。
券商板块直接受益于市场成交活跃和政策利好。
龙头券商如中信证券投行业务市占率达18%,华泰证券两融余额行业第一。
金融科技中的东方财富、同花顺也因交易活跃度提升而具备潜力。
银行与保险板块有估值修复空间。
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国有大行股息率接近4%,不良率处于低位。
中国平安等保险龙头受益于利率环境企稳,新业务价值增长显著。
10月至2026年2月,科技成长板块可能成为主升力量。
政策红利持续释放,科技部等八部门设立国家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优先支持半导体、AI等硬科技领域。
产业突破也在加速,特斯拉Optimus量产和华为昇腾芯片产能提升推动高端制造需求。
半导体与AI算力领域国产替代加速。
中芯国际28nm良率达95%,北方华创刻蚀机市占率提升至15%。
AI算力中的工业富联承接英伟达服务器代工,中科曙光在液冷服务器领域占据优势。
人形机器人与高端制造领域空间广阔。
绿的谐波RV减速器市占率25%,双环传动成为特斯拉Optimus齿轮箱供应商。
工业母机领域的科德数控、华中数控承接军工与新能源设备订单。
新能源技术迭代不断推进。
宁德时代2025年将量产固态电池,赣锋锂业在固态电解质专利储备领先。
氢能设备中的亿华通燃料电池系统市占率30%,康普顿绿氢产能持续扩张。
2026年2-4月,消费医药板块可能迎来补涨。
经济复苏推动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消费环境持续优化。
消费板块PE仅17倍,医药板块PE27倍,均处于历史低位,安全边际显著。
食品饮料与家电板块有望受益于消费回暖。
贵州茅台直销占比提升至60%,五粮液批价企稳。
智能家居中的美的集团海外营收占比45%,科沃斯扫地机器人市占率28%。
医药与医疗服务领域创新不断。
百济神州泽布替尼全球销售额增长,恒瑞医药PD-1出海进展领先。
联影医疗高端影像设备国产替代率提升,迈瑞医疗超高端超声收入增长35%。
周期与资源品板块也有表现机会。
紫金矿业铜自给率达40%,山东黄金受益于金价突破。
工程机械中的三一重工电动挖掘机市占率28%,徐工机械海外收入占比38%。
投资者需关注关键时间节点。
9月美联储议息会议可能降息,华为全连接大会发布昇腾芯片产能计划。
10月三季报业绩预告集中披露,特斯拉Optimus启动量产。
市场调整期可采用均衡配置策略。
“大金融+泛科技”组合仍具优势,可增加对地产及中字头板块的关注。
急跌后布局趋势多单的机会值得关注,8月初位置附近支撑较强。
行业选择上可关注两条主线。
“国家招标”和“首台套订单”在催化兑现前夜提前布局。
在产能出清后果断加仓,把握结构性机会。
风险控制不可或缺。
需警惕美联储降息节奏不及预期、国内财政刺激力度弱于预期的可能性。
技术迭代延迟和地缘政治冲突也可能引发市场波动。
跟踪市场指标有助于把握节奏。
券商两融余额当前2.04万亿,科技ETF份额增长40%。
这些资金流向指标能提供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