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1959年武汉家宴上,毛泽东亲自给他夹马齿苋,王任重盯着菜却心系

长江之上,三峡工程的巍峨身姿,不仅是治水史的里程碑,更是现代工程的旷世壮举。它的防洪与发电效能,无疑是国家建设的重要组成。

然而,这座凝聚了民族智慧的丰碑,其背后酝酿的过程,远非一蹴而就,反而充满了半个世纪的波折与不确定。这漫长的历程,深藏着一位卓越的建设者——王任重,他倾尽一生的坚持,以及一段他与共和国最高领袖之间,超越寻常的工作关系,这份情谊如何共同铺就了通往伟大工程的漫长道路。

治水初心,根植民生

上世纪中叶,中国的版图上,洪水一直是萦绕在人民心头的巨大阴影。王任重,1917年出生于河北衡水的农家,他自少年时期便亲身感受着这片土地的艰辛。1933年,他投身革命洪流,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乡村师范的学子变为一名地下工作者,他的早期生涯便与最底层民众的疾苦紧密相连。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赴延安深造,随后长期活跃在河北地区,从事抗日和地方行政工作,为党在基层奠定深厚的群众基础。直至1949年,他南下至湖北武汉,留任地方政府,继续投身于新中国的建设。

1954年,长江流域遭遇了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洪峰席卷而来,武汉危在旦夕。时任湖北省委领导的王任重,亲率十万民兵,夜以继日地奋战在防洪第一线,连续三个月坚守堤坝,硬生生地保住了武汉这座重镇。洪水退去,满目疮痍。面对洪水过后的惨状,王任重没有选择坐等汇报,他亲自溯江而上,深入调查洪水根源,最终将目光锁定在宜昌川江段——那里水势湍急,是洪水下泄的咽喉。也正是这次亲身勘察,让他心中萌生了建设三峡工程的宏大构想,他意识到,唯有修建一座巨型水利枢纽,方能彻底根治长江水患,造福子孙后代。这个大胆的设想,随即被他郑重地呈报给了中央。这份报告引起了周恩来总理的高度重视,总理甚至亲自陪同王任重一同考察了三峡坝址,并初步计划于1961年开工。然而,历史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这项宏伟的工程,因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得不一再推迟。

饺子情缘,泳伴知己

王任重对三峡工程的这份执念,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国家最高领导人的理解和支持,这得益于他与毛泽东之间,一段超越寻常的深厚情谊。1953年,毛泽东首次南巡武汉,王任重作为地方领导,初次与主席正式接触。面对这位传奇领袖,王任重表现得极为严谨与紧张,他细致地记录着主席的每一句讲话。

次年冬天,1954年,王任重已升任湖北省委书记。毛泽东再次来到武汉,王任重负责招待。出人意料的是,他没有安排丰盛的宴席,而是仅仅用一盘饺子招待了主席。这份勤俭节约,以及对待工作的朴实务实,赢得了毛泽东的赞许,两人的关系也因此迅速拉近。此后,毛泽东对长江情有独钟,多次提出要畅游长江。王任重迅速组建起一支精干的护卫队,确保主席安全。1956年5月,他首次陪同毛泽东畅游长江。此后,毛泽东总共十八次与长江亲密接触,每一次,王任重几乎都寸步不离地陪伴左右,成为了主席身边名副其实的“泳伴”。这份独特的陪伴,让两人之间建立了深厚的私人情谊与信任。

1959年6月23日,在武汉,毛泽东私下宴请王任重。席间,菜品算不上奢华,六菜一汤,包括肉片汤、铁板里脊、炒鳝片、炒海带、炒鸡蛋、烧萝卜,以及一盘不起眼的炒马齿苋。毛泽东拿起筷子,亲手为王任重夹了一箸马齿苋。王任重看着碗中的野菜,并未立即动筷,而是凝神望着那盘普通菜肴,似乎在思考些什么,主席的这一举动,显然让他感受到了某种特别的意味。毛泽东见状,微笑着与王任重分享起自己童年时与私塾先生邹春培的趣事,其中就提到了马齿苋,这展现了毛泽东平易近人的一面,也让餐桌上的气氛更为轻松融洽。

谁也没想到,这次餐桌上的马齿苋,不久后会在湖北发挥特殊的作用。1959年至1961年,全国范围内的自然灾害导致了大面积饥荒,人民生活陷入困境,浮肿病蔓延。王任重以其务实为民的作风,在湖北大力推广包括马齿苋在内的各种野菜,教授百姓如何食用,以此缓解民生困境。餐桌上的马齿苋,从主席的私人情趣,变成了王任重解决民生困境的具体实践,这不仅仅是一个小小的菜品,更折射出两位领导人对人民疾苦的共同关注。

韧性长跑,功业未竟

三峡工程的命运多舛,自1961年原计划开工后,它便陷入了漫长的论证与反复之中,一再推迟。然而,王任重对这项工程的信念,却从未动摇。在长达数十年的时间里,他持续不断地向中央写信,向毛泽东陈述三峡工程对于国家发展与民生建设的深远意义,力图推动其早日启动。

即使在个人政治生涯遭受冲击的时期,王任重对三峡的关注也未曾中断。1975年6月,他写信给毛泽东,请求恢复工作,毛泽东亲自批示同意,并在随后的会议上特意过问了王任重的工作落实情况。同年,王任重被调往陕西工作,即便身处异地,他仍不忘长江水患,持续向中央建言,表达他对三峡工程的深切关切。

1978年,王任重升任国务院副总理,这一重要职务为他重启三峡工程的推动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他立即将三峡工程正式提上议事日程,频繁实地考察库区,亲自寻求各方投资,并对工程可能带来的移民安置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他甚至曾提出辞去所有职务,专职负责三峡工程,可见其推动之心何其坚决。

1986年,69岁高龄的王任重再次踏上三峡库区,视察巴东的移民试点工作,他肯定了试点经验,并再次强调了移民安置工作的重要性,确保百姓能够安居乐业。1991年,他更是与王震共同组织了多位水利专家召开三峡工程座谈会,再次为工程的可行性进行深入探讨,为最终决策铺平道路。他的一生,几乎都与三峡工程的命运紧密相连。

结语

1992年3月,王任重在北京病逝,他未能亲眼见证三峡工程的正式开工,这无疑是他人生最大的遗憾。但他留下了遗愿,希望自己的骨灰能够安放于三峡大坝之下,永远与这项他为之奋斗终生的宏伟工程相伴。这个请求,在1994年12月三峡工程正式动工之时获得批准。

又过了约十五年,至2009年左右,三峡工程全面竣工,长江中下游的防洪能力因此大幅提升,它宣告着这项旷世工程的圆满成功。

三峡大坝,不仅是人类改造自然的伟大成就,更是王任重以及他那一代代人,将个人使命融入国家愿景,不屈不挠、薪火相传的奋斗精神的永恒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