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剑》又要重播了,这绝对是件值得高兴的事——这部剧我至少看过十遍,原著小说也读了多次。每次看完都打心底里觉得庆幸:好在小说后半部分没被搬上荧幕,要是真拍出来,大概率会像《风筝》后半段那样让人心里堵得慌。
《两件》里李云龙的原型是王近山,丁伟原型是钟伟,孔捷原型则综合了肖全夫、孔庆德、傅崇碧等多人的经历。这三个人的故事我已经写过几十篇,再写很难有新内容,所以这次换个问题:李云龙曾鼓动政委赵刚“跟旅长闹一场”,那他敢不敢和“一零一”对抗?这个问题,他的老战友丁伟最有发言权——丁伟是四野出了名的“铁扫帚”,也是林总麾下的一员猛将。
《亮剑》原著里有段描述很有意思:丁伟平时让不少大人物惯坏了,这股子傲气跟着他到了南京军事学院。不过因为没在刘伯承手下干过,少了老领导的庇护,他才稍微收敛些——要是院长换成林彪,他怕是连教室都敢掀了。
所谓“惯着”丁伟的关键人物,具体指的是四野的一零一、一零二、一零三几位首长。其中一零二是政工元帅罗荣桓,一零三则是素有“雷公”称号的刘亚楼。
四野的老战士回忆过这样几位将领:林总一门心思扑在作战指挥上,最常做的事就是研究地图。有人说他脑子里装的全是地图,就算警卫员枪支走火打穿了窗户,他眼皮都不抬一下,该散步还散步,该吃黄豆还吃黄豆。罗帅为人宽厚大气,军事上也能给林总关键支持,这对搭档就像放大版的李云龙和赵刚。雷公参谋长更有威严,他一个电话打过去,军长师长得跑步来跟前报到。这位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的空军司令有个特殊情况——晕机,可下命令时从来不含糊,不管军长还是师长,没一个敢讨价还价的。
大规模兵团作战时,纪律必须更严格。李云龙能在军神刘伯承元帅和陈赓大将面前偶尔轻松随意,和这两位将领的经历有关。刘伯承元帅的文化素养众所周知,陈赓大将则是黄埔一期毕业生,毕业后留校任职,二、三、四期入伍生的连长、队长都由他担任。什么样的调皮兵没接触过?当年林彪元帅和王耀武见到他,都得先敬礼再开口。
要说李云龙敢不敢和一零一较量,不如先看他能不能见着一零一本人。李云龙撺掇团政委赵刚找旅长“掰扯”,其实是说拌嘴,不是真动手。他心里清楚,真要动起手来,赵刚这“狙击手”不行,魏大勇、段鹏也没戏,根本近不了陈赓旅长的身——少林寺出身的许副旅长,几招就把这俩收拾了。要知道许副旅长在军中论功夫能排前三甚至前五,照样没打算和陈旅长比试。
陈赓在黄埔军校时是林彪的学长,性格比林彪温和不少,不过发起火来也不含糊。他训李云龙大多带着玩笑意味,李云龙从没顶过嘴——要么低头悄悄盯着旅长的烟,要么笑着找机会溜开。他撺掇赵刚和旅长起冲突,纯粹是想瞧老搭档出糗。
《亮剑》原著里,四野三位主要领导对丁伟的态度各有特点。林司令员遇上相关情况,总挂着宽容的笑摆摆手,示意这种小事别来烦自己,让找政委解决。罗荣桓政委则会先数落两句:“这丁伟,怎么跟疯狗似的?你们先回去,我说说他。”刘亚楼参谋长见到丁伟,直接当胸打一拳骂:“妈的,又动手?四野就数你能?”
不少观众熟悉《亮剑》里赵刚政委的亮眼表现,却很少留意丁伟搭档过的政委具体是谁。这种情况其实有现实原因:丁伟性格豪爽大气,战略判断精准,打起仗来更是勇猛无畏,但他历任政委的枪法水平远不及赵刚突出。这也导致他从当团长开始,到后来升任纵队司令、军长,前后换了十几任政委。
丁伟被刘亚楼当胸揍了一拳,这看似动手实则是护着他。就像赵刚那一脚,让段鹏免了上军事法庭的麻烦——丁伟这一拳挨完,他和友邻部队抢战利品的事儿,也就这么过去了。
解放战争攻打锦州期间,东北野战军各纵队从不同方向攻入城内,原定作战计划完全被打乱。各纵队各师听见枪声就往枪响处冲,丁伟带着部队横扫了锦州城半边。遇到友邻部队缴获的战利品时,他的部下不管三七二十一,直接撕掉对方贴的封条,换上自己的封条。友邻部队留守的干部过来阻拦,丁伟手下的战士抬手就动手。
电视剧里有这么段情节:李云龙的战利品让人抢了,实际情况也差不多——丁伟根本没把李云龙贴的封条当回事,直接就撕了。为啥这么做?因为李云龙之前还欠着丁伟骑兵营的装备没给呢。
丁伟见了一零三只有低头认错的份儿,李云龙在军事学院碰到刘帅更规矩。李云龙对这事儿还挺有心得:“我有办法,他要是发了火,你别吱声,摆出副心里难受的样子,过会儿就好了。抗战那时候他训过我几回,每次我都这么应付过来的。”
李云龙、丁伟和孔捷因为都被授予少将军衔闹起了情绪,结果被刘帅几句话就镇住了。刘帅开口道:“我这院长可不是摆设,平时和你们打交道少,但你们的情况我心里有数。这次授衔,李云龙和丁伟不满意,觉得自己该评中将;孔捷嘛,就是重义气,不跟着闹怕老战友觉得他不够意思,再者也不想继续学习,想回部队当军长。李云龙和丁伟的问题不难解决,嫌肩上只有一颗星少?我给你们多添几颗——大校四颗星,够不够?先说明白,给你们升将星我做不了主,但降你们的级别我还能说了算。”
李云龙的历史原型确实有段时间被降为大校,具体原因不用多说,大家心里都清楚。至于丁伟最后的去向,和李云龙、孔捷说的“找不到了”情况不太一样。
丁伟确实因替彭总说话被人记恨遭了处分,但他毕竟是四野出来的,那些人也没敢下狠手,只是让他离开部队,去了安徽省农业厅当副厅长。
战友情什么时候都不会淡。战争时期上下级关系没外人想的那么严格,上级更倾向于关怀下属,下属也打心底里尊重上级。就算真有争执动手,也不会伤了情分。不过有个情况得说清楚:像丁伟、李云龙这类能力突出又性格鲜明的猛将,绝对不会冒出和旅长、一零一吵架动手的念头——哪怕旅长或一零一动手打两下、骂几句,他们心里也只有感激,绝不会记仇。
对比《亮剑》和《风筝》两部小说的前半部分,《亮剑》的情节展开更显宏大壮阔。《亮剑》的后半部分我一直没忍心细读,但单论历史底蕴的厚重感,它比《风筝》要深刻得多。
那些难熬的日子早成过往,比起回想苦难,我们更乐意聊聊战争时期李云龙、丁伟、孔捷这些团长和他们旅长、师长之间那份深厚的战友情谊。大家不妨试想个有意思的场景:要是二野的李云龙调到林总领导的四野,四野的丁伟换到刘帅指挥的二野,碰到一零三部队或者四兵团陈赓司令,他们能规矩吗?保准还是背后说大话,当面装出一副沉痛模样。
说李云龙会不会和一零一起冲突,这问题本身就不成立——他根本没道理主动去争这个。哪怕心里有牢骚想发,也得先见着对方才有机会。雷公、一零三这些关卡横在眼前,再加上“晋西北铁三角”的分量,哪一个是能轻易跨过的?
李云龙、丁伟、孔捷都是从枪林弹雨中闯过来的老将,自然没什么能让他们发怵。不过这份胆气可不是用来冲撞人的,真站在元帅面前,三人打心底里敬重,哪会想着“起冲突”?了解那段历史的读者都清楚,这三位的原型还有不少故事。比如丁伟在三下江南战役里,确实曾有过“指挥”一零一的经历,事后不仅没被问责,还得了表彰。将帅的胸怀格局,哪是“闹矛盾”这种说法能概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