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运气爆棚还是实力逆袭!辛芷蕾连刷三大纪录,明星命运彻底改写

辛芷蕾这个名字,一夜之间被全世界记住了

9月6号的凌晨,国内各大社交平台像被点了把火。朋友、记者、甚至看热闹的邻居们——大家刷屏的都是同一个名字:辛芷蕾。有的人发红包,说:“我押中了!”有的人嘴上冷静,心里却是“真的假的?她能行?”谁说娱乐圈没大事?辛芷蕾一出手,这回是真的扬眉吐气。

镜头外的威尼斯,那晚的红毯比广东夏天还燥热。辛芷蕾站在聚光灯下,手里的奖杯分量比任何一串赞美都重。不是每个中国女演员都有机会,把自己的名字写进威尼斯电影节的历史,更不是谁都能和巩俐、叶德娴并列,成为第三个拿下“最佳女演员奖”的中国面孔。她,做到了。

从鹤岗到威尼斯,谁信她是个“原装东北人”?

1986年,黑龙江鹤岗,零下三十度的冬天。辛芷蕾——其实她本名辛蕾,还没加上“芷”这个字。小时候,她最怕的不是冷,是别人看自己那种“你能行?”的眼神。

很多人都说,小地方孩子不敢做梦。这姑娘偏不信邪,她就是要一路从东北闯到北京,再从中戏的练功房,走到国际电影节的主舞台。有老同学回忆,她自带狠劲儿:“别人刚认识她,总觉得有点儿生,熟了才知道,啥都敢想,啥都敢拼。”

一路走来,人们记住了她在《绣春刀》里的冷漠、在《庆余年》里的锋芒、还有《如懿传》里那种“谁都别想轻易欺负我”的眼神。可你要问她最像哪部戏,她自己只笑说:“每一个都是我,但也每一个都不是。”

“她怎么也没料到,这次真成了国际女主角”

《日掛中天》的拍摄现场在广东,潮湿的空气、狭窄的街巷,再加到了南方淋雨的梅雨天,辛芷蕾还是硬生生顶过来。导演蔡尚君说过一句带刺但真诚的话:“我找她,就是想拍一个完全不会撒娇、没有滤镜的女主角。”她扛住了。

有人好奇,她私底下是不是也像荧幕上那样难接近。实际上,私下的辛芷蕾,反倒开朗得很。拍夜戏累瘫了,她蹲在片场边上一颗一颗嗑瓜子,还能陪工作人员吐槽剧本:“这些旧情难忘的桥段,现实里哪那么多?”她说。

不过她也明白,真情实感才敌不过命运的折腾。就像电影里的那对恋人,再缱绻、再针锋相对到极致,最后也难逃一拍两散。拍完最后一幕,南方小城里夜风潮湿透骨。辛芷蕾回酒店前,特意折回头,再看了一眼关掉灯的剧组门口,“怕以后再想也回不来。”她事后这样说。

站在巩俐叶德娴旁边,她的底气,藏在哪?

有人说,拿奖就靠角色选得好。“运气也是实力的一部分。”但业内圈里人更明白,这奖不是一晚上能砸下来的。

回头看看她前几年演的那些配角、苦角,从《长江图》里被水雾笼罩的脸,到《初步举证》那么一个人撑满120分钟的独角戏。这种硬仗,没两把刷子根本没人敢接。

她从不刷热搜,不靠绯闻、流量炒作。她顶着素颜走机场,媒体问她“未来打算”,她反问一句:“你有活先介绍给我呗!”这股子皮实和幽默,真不是包装出来的。

现场颁奖那晚,有同行在后台见到她,第一句话竟然是:“芷蕾,今晚终于轮到你了!”她笑得比谁都实在:“还得多谢大家没放弃我。”电视剧里是狠女,现实里反而像个带点傻气的邻家姐。她没说什么“为中国争光”这种大话,只低头摸奖杯,喃喃一句:“终于能回东北请家乡同志喝顿酒了。”

故事讲到这儿,谁还能说她只是运气好?

娱乐圈从来不缺美丽的脸,不缺流量的名字。缺的是那种没被打磨掉棱角的骨气,还有,在行业泥潭里还肯老老实实演好戏的人。

的辛芷蕾站在威尼斯,真是靠天赋?更多时候是靠笨办法,一部戏一部戏熬,一遍遍把自己折磨到极限。连她自己都说:“我没别的本事,就是不怕累,不怕没人记住——只怕演砸了没法面对自己。”

所以,别再轻易用“运气”两个字抹杀她的努力。她是从零下三十度一路闯出来的人,是穿过小巷、熬过大剧场、这会儿又在国际舞台上站稳脚跟的人。

辛芷蕾把自己的名字写进了中国电影新的扉页。她等到了属于她的掌声。下次,当你路过鹤岗、刷到这姑娘的新闻,记住这个不服输的眼神:她的好运,其实都是熬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