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深秋,华东某地上空,一架美国U-2侦察机如幽灵般盘旋。
地面雷达突然开机锁定,飞行员紧急转向——但这一次,导弹以更快的速度撕裂长空。
一声巨响后,残骸坠落大地。
创造这一反杀奇迹的“近快战法”,出自一位31岁的中国工程师之手。
他叫于本水,名字鲜为人知,却是让敌机再不敢犯中国领空的“防空铸剑人”。
61年后的今天,这颗守卫共和国苍穹的巨星悄然陨落。
1934年,于本水出生在吉林长春九台区一片黑土地上。
19岁入党,21岁远赴莫斯科航空学院研习飞行器设计,他的青春与新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一同起飞。
1960年归国时,他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国防现实:全国仅有两台电子管计算机,仿制苏联“543”导弹的车间连合格零件都难以量产。
“那时真是难啊,自然灾害连饭都吃不饱,可导弹仿制不能停。 ”于本水和同事挤在沈阳工厂里,白天记录零件参数,夜里打着手电演算公式。
一支铅笔用短到捏不住才肯换,稿纸正反面写满微分方程。
1964年,当“红旗一号”导弹拖着烈焰升空时,中国终于有了自己的防空盾牌。
U-2侦察机的挑衅接踵而至。
1962年9月,我军首次击落U-2,但敌人很快学会雷达预警逃逸。
“必须让导弹比飞机更‘狡猾’! ”于本水带着课题小组昼夜攻关。
没有超级计算机,他们用算盘和计算尺硬啃弹道数据。
“一条弹道人工算21天,大家熬得眼底出血。 ”老同事张志鸿回忆,于本水总说:“外国人嚼口香糖敲键盘,我们就用脑浆换胜利! ”
方案交付部队时,空军将其命名为“近快战法”——压缩雷达开机时间,诱敌深入后闪电击杀。
1963年11月1日,U-2再次入侵,地空导弹二营用此战术一击毙“鹰”。
庆功会上,于本水获颁三等功奖品:一本砖头厚的《英华大辞典》。
这本辞典被他珍藏一生,见证着“用智慧捍卫领空”的誓言。
导弹战场在1980年代转向超低空。
“以前打高空目标像射箭,现在得在树梢高度抓泥鳅。 ”于本水比喻道。
当论证会上有人提议进口国外导弹时,一向温和的他拍案而起:“大国不能只买‘鸡蛋’! 必须自己养鸡下蛋! ”
他力主研发国产超低空导弹,却在试验场遭遇惊魂一幕:导弹离筒后剧烈震颤,随时可能坠毁。
现场工程师冷汗直流,于本水却盯着发射筒盖沉思片刻:“给导弹‘换顶帽子’试试。 ”
更换筒盖后,导弹平稳刺入云霄。
基地总工程师惊叹:“老于,你这‘帽子戏法’神了! ”
这项世界级突破让中国舰艇从此具备拦截掠海导弹的能力,1992年斩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花甲之年,他的人生再次“急转弯”。
国家需要将防空导弹改为地对地攻击武器,于本水接下代号B610的绝密任务。
“就像让百米选手改练铅球,但国家要你扔,你就得琢磨怎么扔得远。 ”团队在荒漠基地一扎三年,最终创新实现“防空弹变飞航导弹”的跨界奇迹。
2004年5月1日,70岁生日当天,他出现在某导弹试验场。
年轻人捧着蛋糕等他切,他却直奔控制台:“数据波动有问题,重新校对标定参数。 ”
直到试验成功,他才就着沙尘咬了口奶油:“这生日,踏实! ”
他的名字在网络上几乎搜不到,家人半世纪不知他具体工作。
单位档案里却记录着惊人数据:培养出23位导弹总师,带出300人核心团队。
90岁仍坚持给青年工程师上课,总结八字箴言:“远望、救急、把关、育人”。
有次讨论会,他直言年轻人“三长一短”:“会用计算机、懂外语、思维活是长处,但少点我们那代嚼菜根搞研发的韧劲。 ”
学生研发遇到瓶颈时,他总掏出那本边缘磨白的《英华大辞典》:“当年算U-2弹道时,它可是救过命的老师傅。 ”
2025年8月27日11时08分,91岁的于本水停止呼吸。#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床头柜上,那本见证过U-2坠落的辞典静静躺着,内页夹着泛黄纸条,上面是他手写的毕生信念:“防空导弹研制再难,能保卫祖国领空,我愿意奋斗终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