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这天下局势,长久分裂总会归于统一,统一又难免会再度分裂。
从春秋战国起,各个诸侯国互相厮杀得天昏地暗,直到秦始皇一统天下,接着汉、唐、宋、明、清一个接一个王朝走上台面,又逐渐轮回退出,但整体国家的版图基本上没散散架。
看看欧洲那边,罗马帝国一倒台,就变成一堆块儿小国家,各自过着自己的日子,直到今天,这片大陆上还住着几十个国家,挤在一块,挺热闹的。
地理条件,可能算是最明显的原因之一。
中国大陆的东部主要是广阔的大平原,黄河和长江两条大河把华北、华中、华南串联得紧紧的,交通非常便利,军队调动起来也相对容易。秦始皇修建的驰道,隋炀帝开凿的大运河,这些工程都让中央政府能迅速把指令传达到各个地方,资源也能沿着河道顺畅地运输过去。
历史上,像三国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分裂时期,总有人能从中原崛起,一统天下。原因呢,主要是中原地带人口稠密,粮食丰富,兵力充足,成为了各路英雄争霸的关键地方。
欧洲的地势挺零散的,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都在挡着,而莱茵河和多瑙河又把土地划分得挺开。
罗马帝国还靠着地中海能勉强串联起各地,可一旦崩溃,那些山川河流就把各个势力一一隔开。法兰克王国、日耳曼诸侯啥的,各自守着自己的山头,要想统一,可就难上加难了。
中国的地理位置让它分裂后要重新合并相对容易一些,而一旦欧洲碎裂,要想重新拼凑起来,就得费不少功夫。
在文化层面上,中国人一直有那种根深蒂固的统一意识。从春秋末年开始,孔子的儒家思想就一直倡导天下大一统,皇帝被认为是天的儿子,普天之下都归皇权所有。
士大夫们读书是为了当官,心里想着能进中央朝廷,地方的割据被看成是小打小闹。历史上,军阀混战的时候,总有一些文人劝那些掌权的人去争夺中原,因为一旦统一,就能扬名青史。
欧洲的文化氛围可不一样,中世纪那会儿,封建制度强调领主自己管自己,骑士们也是忠于个人,而不是对整个国家。这一套体现出一种以领主为中心的自治模式,跟我们中国的中央集权可不一样。
基督教确实把精神层面给整合在一块了,不过教会和皇室老是闹矛盾,神圣罗马帝国表面上是个统一的国家,其实不过是一堆松散的联盟罢了,诸侯们手里可是掌握着实实在在的权力。
到了文艺复兴以后,民族主义开始崛起,各个民族都想着自己成立独立的国家,像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这些身份认同都变得非常明确了。
中国文化特别包容,以汉族为核心,同时也接纳周边的民族,这样的融合逐渐形成了全民的共识;而在欧洲,强调各民族的差异,结果就引出了一大堆小国的局面。
经济布局也起到了很大作用。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靠天吃饭,得依靠大规模的水利工程来保障。
都江堰早在战国时期就建成,用来灌溉蜀地,惠及上百万家家户户。这种工程靠地方势力可办不了,得得靠中央来出面协调。汉朝实施均田制,唐朝搞科举,这些措施统一了土地和人才的分配,有助于经济的稳定。
在那段分裂的时期,经济都变得不景气,大家伙儿都盼望着早日统一,重新搞起生产来。
欧洲沿海地区多,贸易非常繁荣,像威尼斯、热那亚这些城市都靠海运赚了不少钱,地方很独立,不太依赖中央政府管控。封建庄园基本靠自己养活自己,国王的税收也不重,地方的贵族们家底殷实、势力很大。
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的小国们主要依靠殖民地赚了不少外汇和资源,中国国内呢,则以内陆地区为重,统一本土才算是经济的根本所在。
政治体制可是中国统一的大事,从秦朝开始,郡县制度就取代了分封制,地方的官员都是皇帝亲自任命的,防止了世袭割据的情况。
科举制度把才人引到中央,官僚体系变得更有序。而分裂后,军阀们为了争夺中原,谁把持中原,谁就算是哪家合法的势力。
隋文帝灭陈,统一南北,赵匡胤建立宋朝,收复十国,都遵循着这个道理。欧洲的封建制度让领主世袭土地,导致权力变得零散分散。
查理曼帝国一分给儿子们,就分崩离析了;神圣罗马帝国从962年到1806年,皇帝靠选举产生,诸侯们各自为政。拿破仑战争结束后,维也纳会议把欧洲重新整合,但还是保持着小国林立的局面,主要是因为那边没有中央集权的传统。
在历史上,中国统一的时间比较长,分裂的时期不过是短暂的过渡。
秦汉之后,统一本来就占了大部分时间,像魏晋南北朝那三百年多点,过后又被隋唐搞得又合起来。蒙古人建的元朝,也算是统一了一段,明清继续沿用这个格局。欧洲自从罗马帝国解体后,就没彻底拉齐过,整整一千多年,中世纪那会儿,法国、英国、西班牙缓缓成长,究竟还是分散的状态。
这原因啊,主要是因为中国一直都有连续不断的行政体系传承,历朝历代都沿用了前朝的制度,所以没有出现断裂。而欧洲那边嘛,罗马法的传承被打断,蛮族入侵带来了社会结构的重塑,导致体制不断变化没有稳定延续。
外部压力其实对中国的统一起到挺大推动作用。比如说,北方的游牧民族像匈奴、鲜卑、蒙古啥的,经常入侵中原地区,结果就促使南方的政权不得不发起北伐。晋朝灭吴、实现统一,就是在这种压力下搞成的。
欧洲在面对奥斯曼土耳其的威胁时,各国虽然结成联盟,共同应对,但还没搞到一个真正的统一。像十字军东征那种,也就是临时凑伙儿的合作而已。随着海洋的扩展,欧洲开始把目光投向海外,殖民美洲、非洲之类的地方,根本没啥心思把本土的事整得统一。
中国一直走着闭关锁国的路子,维护统一对它来说可是生存的关键所在。
再看看人口和资源方面:中国人口众多,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原地区,保持统一就比较容易。至于欧洲,人口分布散散的,煤炭、铁矿等资源零散在不同地方,小国也能独立存在。
中国一旦统一,人口优势可谓巨大,汉朝人口两千万,唐朝五千万,到了清朝已经达到了四亿,这样才能支撑起一个大国。而欧洲的几个小国,人口都不多,法国最多也就几千万,统一起来难度挺大的。
中国嘛,也不是没有风险。民国那会儿,军阀乱得挺厉害,差点散架,不过最后还是同意了。欧洲的欧盟原想搞得更紧凑些,结果英国脱欧,说明那些小国家的心思根深蒂固。
中国的统一不仅仅是政权的问题,还包括语言文字的统一。汉字几千年来一直没变,不同地方的方言各不相同,但文字通用,让文化传播变得特别顺畅。反观欧洲,拉丁文逐渐没落后,法语、德语、意大利语逐渐分化,这也让地区间的联系变得更难一些。
中国的书籍,比如《史记》和《资治通鉴》,主要用来传承后世的智慧和教训。而欧洲的历史书大多记载的是各地的具体事件,强调不同区域的特色和身份差异。
军事技术这档事儿也起了个不小的作用。中国早就发明了火药,不过主要用在统一战争上。欧洲的火药技术一推广,反倒让城堡变得没那么吃香了,但与此同时,小国海军发展得挺不错,形成了力量上的平衡。而中国的水军不咋地,陆军倒挺强的,这样的格局挺适合在大路上搞统一的。
社会架构方面,咱们中国的家族和宗族特别多,重视家国一体,把统一看成是“家天下”。反过来,欧洲的贵族家族规模不大,更讲究对领主的效忠,地方上的忠诚心也特别强。
领导者的作用真是不能忽视。秦始皇统一思想,为国家奠定了统一的基础;隋文帝实施行政改革,推动国家一体化。反面例子也不少,比如王莽篡汉,造成汉朝的分裂;隋炀帝浪费民力钱财,反而加快了隋朝的灭亡。
中国经历了多次分裂,但没有像欧洲那样完全碎裂,原因在于地理比较平坦,便于征服和统一;文化上强调大一统的思想;经济方面,中央调控不可或缺;政治上也有深厚的集权传统。
这些要素呢,互相影响,相互强化,形成了循环。欧洲地形碎裂,文化多样,经济各自为政,政治分散,结果就成了一个个小国;而中国,依旧是个大国,欧洲还维持着联盟体系,这样的格局已经保持了几千年,没怎么变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