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坂坡上,张飞一声怒吼震得曹军魂飞魄散。
"燕人张翼德在此!"这声报名吓得曹军心大乱。另一边赵云单枪匹马杀入敌阵,敌将刚问"来者何人",就听见"吾乃常山赵子龙"的响亮回答。可轮到关羽时,这位红脸将军总是轻描淡写地来一句"关某",连个地名都懒得报。这事儿说来挺有意思,三国名将个个都爱自报家门,唯独关二爷偏不按常理出牌。
张飞那嗓门大得能吓死个人,长坂坡一嗓子吼退曹军确实威风。可后来遇到马超时,"燕人张翼德"这招就不灵了,人家马超回敬一句"乡野村夫",直接把老张噎得够呛。赵云就不一样,"常山赵子龙"这名号喊出来,敌军听了腿都发软。这俩兄弟一个靠嗓门,一个靠名望,可关羽偏偏啥都不靠,就靠手中那把青龙偃月刀。
要说关羽这性格,那真是独一份儿。别人打仗前都要喊两嗓子壮壮声势,他倒好,连个完整名号都懒得报。不是他不懂这个理儿,你看他温酒斩华雄那会儿,压根不用报名,提着华雄的脑袋回来,全营将士都服气了。后来斩颜良时更绝,曹操问他姓名,他就回了句"关某",结果把颜良给斩了,这比什么名号都管用。
其实关羽早年经历挺坎坷的。年轻时在老家犯了事,不得不跑路,连个正经身份都没有。后来跟着刘备打天下,从最底层一步步爬上来。这些经历让他明白一个理儿:名头再响不如本事硬。你看那些整天把"某某之后"挂在嘴边的,有几个是真有本事的?关羽这"关某"二字,看似简单,实则霸气侧漏——老子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就这两字,爱咋咋地。
战场上名号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个心理战。张飞靠吼,赵云靠名,可关羽靠的是实打实的战绩。水淹七军那会儿,于禁的部队一听是关羽来了,还没开打就怂了。这时候还需要自报家门吗?完全没必要。敌军远远看见那红脸长须,扛着青龙刀,就知道大事不妙。这种威慑力,可比"燕人张翼德"、"常山赵子龙"这些名号实在多了。
曹操对关羽那是又爱又恨,逮着机会就想收编他。给官给马给待遇,连"汉寿亭侯"这么高级别的爵位都舍得给。可人家关羽就认准了刘备,这份义气可不是靠喊出来的。后来孙权偷袭荆州,关羽宁死不降,这份骨气也不是靠喊名号喊出来的。说到底,真英雄靠的是真本事,不是嘴上功夫。
后世给关羽的封号一个比一个夸张,什么"关圣帝君"、"武圣",可这些虚名关羽生前压根不在乎。活着的时候连个完整名号都不爱报,死后倒被捧上了神坛。这事儿想想也挺逗,那些整天把名号挂嘴边的人,有几个能被后人记住?反倒是关羽这个"关某",成了千古传颂的美谈。
现在人混职场也好,做生意也罢,总爱把"某某总监"、"某某创始人"挂嘴边。可真正有料的人,就像关羽一样,根本不需要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客户认的是你的真本事,老板看的是你的真业绩。那些靠名头唬人的,跟长坂坡上的张飞似的,乍一看挺唬人,真碰上硬茬子就露馅了。
三国那么多英雄豪杰,能像关羽这样靠两个字就让人闻风丧胆的还真不多。吕布倒是整天"吾乃吕布",结果呢?名声臭大街。关羽这个"关某",看似随意,实则高明。既避免了像张飞那样被人怼回来的尴尬,又显得深藏不露。这种处世智慧,放在今天也不过时。
襄樊之战时,曹操派出的七路大军被关羽打得落花流水。这时候谁还在意他报不报名号?刀光剑影间,"关"字大旗所到之处,敌军望风而逃。这种威慑力,可比什么"吾乃某某"实在多了。后来孙权背盟偷袭,关羽败走麦城,可这份宁死不屈的气节,让对手都不得不佩服。
看三国看得多了就会发现,真正厉害的人物都不太在意这些虚名。诸葛亮出门从来不自报家门,可天下谁人不识卧龙先生?周瑜也没见整天喊"江东周郎",可一曲《长河吟》就让人记住了。反倒是那些二流角色,总爱把名号喊得震天响,生怕别人不知道似的。
关羽这个习惯挺有意思,年轻时亡命天涯不敢用真名,后来功成名就了反而懒得报名号。这种转变挺耐人寻味的,可能他早就明白了一个道理:真正的强者,根本不需要这些花里胡哨的包装。就像现在某些大佬,名片上就印个名字加电话号码,其他啥都没有,可谁不知道这是真大佬?
三国演义里描写关羽出场,经常是"只见一员大将,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根本不用报名,读者就知道是谁。这种辨识度,可不是靠自报家门得来的。放在今天,就好比某些明星,戴口罩墨镜全副武装,可粉丝一眼就能认出来,这才是真名气。
曹操对关羽那是真没话说,又是封侯又是赠马,可关羽死后他哭得最伤心。这老狐狸心里明白,像关羽这样的对手,一辈子也遇不上几个。孙权那边倒是松了口气,可转头就把关羽首级送给曹操,这操作也是够损的。不过这些后话都无关紧要了,重要的是关羽这辈子活得够硬气,死得够爷们儿。
现在人总爱说"人设"这个词,关羽的人设就很稳——忠义双全,武艺超群。可这个人设不是靠营销出来的,是靠真刀真枪打出来的。温酒斩华雄、斩颜良诛文丑、过五关斩六将,这些战绩哪个不是实打实的?所以他才敢就报个"关某",因为这两个字的分量,比千军万马还重。
此文章主要是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没有低俗等不良引导。假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一定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