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为何蒋介石不敢轻易启用原为德军常规的二十四门榴弹炮

抗日战争期间,我党所带领的队伍主要守在敌后战线,而国民党方面则是正面阵地担当,两股力量结合起来,合力围击日本侵略军,才有了最后的胜利。说到中央军,那可是武器装备相当精良,数量也不少,据说一开始都是德国和日本制造的军火,几乎都是德式和日式器械。既然装备这么先进,为什么蒋介石不敢轻率启用那24门榴弹炮呢?

中央军用的真的都是德械武器?

1935年,南京国民政府手头上的子弹总数是六千万发,其中由中央控制的兵工厂生产出一千万,正赶制的有两千万。剩下的都得向国外订购。那会儿,各部队携带的弹药大概能用一个月左右,假如把这六千万发平均分给十个四团制的师,最多也只能用五十天。

到了“七七事变”这年,也就是1937年,国民政府这边手里总共有5亿发子弹,还有三种炮弹:克式野战炮弹、山野炮弹以及卜福式山炮弹,总共才21万枚,算下来,只够20个师用60天。也就是说,弹药这块儿大概只能撑个三个月左右,而谈到武器,其实也不全是“传说中的德械武器”一色。

实际上,他们向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等国家都采购过一些武器,可惜的是,重武器还是买不到多少。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只有第36、87和88师这些调整师被配备了一些德式武器,可说是寥寥无几。

基本上,所有的师都拿的是中正式的步枪,至于机枪和迫击炮,基本上也是照抄的,比如“二十四式”、捷克式,还有二十式82毫米迫击炮(其实是学德国的81毫米迫击炮模仿的),还有少数团用的是哈衣哈75毫米步兵炮。

不过,第87师和第88师都是直属炮兵单位,装备的是41式75毫米山炮,一个营大概有12门左右;另外,这两个师也安排了战车防御炮,不过一个连大概也是6门左右。至于第36师,使用的是六年式山炮和38式野战炮,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事业没有配备战车防御炮。

总结一下,只有教导总队才配有一些德制装备,比如这个总队的三个团(1、3、5)都各自有一个步兵炮连和一个高射炮连。步兵炮连上面装的是4到6门德制75毫米步兵炮,还有4门德制37毫米高射炮;至于平射炮连,则装备有12门卜福斯M1930型75毫米山炮。

蒋介石为何不用24门榴弹炮?

坦白讲,中央军方面的炮弹和重炮数量远远不敌日军,整体装备处于明显劣势。据相关资料显示,那时中央直属的炮兵旅和团共配备了121门卜福斯 M1930 型75毫米山炮、60门七七野战炮、72门克式75毫米山炮、72门38式75毫米野战炮,以及24门FH-18 32L 150毫米榴弹炮。

日军配备得相当先进,况且每个师团都配有一个野战炮兵联队,按常规算,装有12门105毫米榴弹炮和36门75毫米野战炮,这样的差距让人真是对抗不来。中央军每一个行动,都是用鲜血堆出来的,至于那24门FH-18 32L 150毫米榴弹炮,也都用上去了,可效果嘛,也不算特别明显,所以蒋介石才不敢轻易出手。

说白了,大规模的打仗用这个基本没啥用,虽说小情形下还能派上点用场。原因之一是这个,另一个原因是国军重炮不多,能省就省,反正平时用不上。再加上,国军的作战方式大多是游击战,这样一来,这种方法也压不住日本鬼子。

最后一个原因嘛,就是日本根本不缺重炮和弹药,又有绝对的空中优势,所以蒋介石也不轻易动用这些武器,也算聪明的选择。从整体情况来看,1938年我方曾从苏联获得几批军火援助,但很快就用完了。到了1939年,我军在炮兵配置上真的很差,山炮跟野战炮几乎没有了,剩下能用的也就82毫米迫击炮了。

就是到了1945年,国军像74军这样的王牌部队,在炮兵方面依旧是相当薄弱,更别说其他部队了。而日军就不一样,不用担心后续补给问题,只要占领一个地方,就会不断增强那里的炮兵力量,确保能牢牢掌控,长久占据。

总的来看,这次战争中,我国的军事实力确实比不过日本,特别是相比之下,咱们的军队更处于绝对的劣势。说到底,两边的战斗都挺艰难的,但能够在这种不利的条件下凭借毅力取胜,也只能归结为人定胜天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