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从清军刚开始进入关内时起,让汉人大臣担任要职就成了清政府的一个重要做法,朝廷里有了很多地位高、权力大的汉人官员。
在紫光阁的24位功臣当中,乾隆年间就有2位汉族大臣被收录进去,他们和有名的大贪官和珅排在一起。
到了乾隆那会儿,有哪些挺有名的汉族大臣没被请进紫光阁呢?在这些汉族大臣里面,谁又是和珅的政治对手?这些大臣最后是好结果收场,还是落得个凄惨下场呢?
【三朝宰相的陨落】
张廷玉被大家称作是军机处的得力大臣,地位非常高,手握实权。但乾隆皇帝掌权后,这位为三朝皇帝辛勤工作的汉族宰相,最终还是告别了历史舞台。
张廷玉的爷爷和老爸都在皇宫里当差,深得皇帝的喜欢和信赖。
到了康熙时期,张廷玉他老爹张英当了好几年的宰相后,就辞职回家养老了,那时候张廷玉还在翰林院上班呢。
到了康熙四十三年,康熙帝想念起了张英,于是把张廷玉叫来。张廷玉即兴赋了两首七言律诗,写得十分流畅。从此以后,康熙帝就把张廷玉带在身边,让他进了内廷,接续他父亲在朝廷里的位置和影响力。
不过,张廷玉刚有点出息没多久,朝廷里就大变样了: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皇帝坐上了龙椅。
还好张英曾是雍正的老师,雍正打算替换掉康熙留下的老臣,建立起自己的班子,因此他看中了刚踏入政坛就让大臣们刮目相看的张廷玉。
雍正当上皇帝后,张廷玉接手了朝廷换班的所有工作。张廷玉被人说成是中国历史上最会当官的,他很懂雍正的心思,办的事情大多都让雍正很满意,慢慢就变成了雍正身边的重要大臣,就像是雍正的贴心小助手一样。
雍正年间,张廷玉工作十分努力,他大力整治朝廷中的贿赂行为,让奏折变得更加规范,还搞了个廷寄制度,使得政府办事效率大大提高等等。
在社会管理上,张廷玉建议挑选有能力的人,实施保甲制度,安顿好流浪百姓,严厉打击土匪。他还跪下请求雍正皇帝延缓三年收税,好让老百姓的日子轻松点。
张廷玉努力整顿刑部滥用禁令的情况,改掉胡乱引用法律条例的做法,让不少冤枉和错误的案子得到了纠正,提升了司法工作的速度,也整治了办案中的混乱现象。
雍正皇帝在位时的好多好事,都是张廷玉多次劝说和提出的点子,他对雍正的影响特别大。因此,到了乾隆皇帝的时候,张廷玉就被选为托孤大臣,专门辅佐和教导乾隆。
因为有了这种关系,乾隆皇帝在早年的时候特别信任和喜欢张廷玉,以至于破了清朝的规矩,给了张廷玉这个文官伯爵的封号。
事物盛到极点就会走向衰落,张廷玉年过七十后,脾气变得越来越古怪,总是坚持自己的看法,慢慢地和康熙之间就有了很多矛盾和不合。
经过几次退休风波后,乾隆皇帝早期的头号重臣张廷玉,这位让乾隆很不爽的人,终于离开了朝廷。
当然,乾隆其实并不狭隘,张廷玉死后的安排十分风光。他是整个大清王朝里,唯一一个能在太庙里受到供奉的文官,也是唯一的汉族官员。张廷玉去世后,新一代的才子们开始一个个崭露头角。
【紫光阁两大汉臣】
刘罗锅和纪晓岚这两位清朝的汉族大臣,在老百姓中特别有名,他们和他们的死对头和珅一起,都被列入了紫光阁的二十四功臣里。
先说说刘罗锅刘墉吧,人家有个外号叫浓墨宰相,还是和珅掌权时的主要对手之一。
刘墉刚开始做官的时候并不顺心,说白了就是他自己没做什么错事,但还是受到了牵连。上面呢,他老爹办事出了差错;下面呢,手下人又偷偷拿了国库的财物。所以他的官路啊,是一会儿上一会儿下的。
刘墉得到乾隆的宽恕后,不料父亲去世,他只得回家守孝。经过一番折腾,刘墉最终平安无事地回到了朝廷。
刘墉是个有名的清官,和贪官和珅截然不同,他们俩经常斗来斗去。刘墉办了很多大案子,有查大贪官的,也有审文字狱的。
但是,刘墉做官的路子不太顺,后来处理政务时经常出错,他在官场斗争里也就越来越不行了。到了嘉庆皇帝的时候,他靠着嘉庆扳倒和珅,又重新爬上了高位。晚年他在政务上做了不少好事,其实这些都是他在乾隆时期隐藏实力后做出来的。
刘墉在乾隆时期因为为人正直不贪财,深得老百姓喜欢,名垂青史,是那时很有名气的汉族大臣。
说到纪昀纪晓岚,其实是文学作品把他塑造成和珅的对手,让老百姓都觉得他能智斗和珅。
其实,历史上的纪晓岚压根儿没法跟和珅斗,刘墉呢,虽然官职升降不断,但他靠着老爹的光环和看准朝廷局势,最后还是爬到了高位。可纪晓岚能出名,全靠他在文学和艺术上的真本事。
纪晓岚打小就特别聪明,看过的文章都能记得清清楚楚。后来因为卢见曾那事儿,他被贬了官,在乌鲁木齐苦熬了三年。
多亏了乾隆的宽恕,纪晓岚重返朝廷,并接下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任务:负责编写《四库全书》。
《四库全书》的编辑工作大多由乾隆朝有名的汉族大臣来负责,像于敏中、孙士毅、董诰、梁国治这些人都是。
因此,纪晓岚一辈子的辉煌成就都在文化艺术上,大家都说他是个有才华的风流人物,是了不起的一代文学大师等等。在那个文字容易惹祸的年代,纪晓岚还救下了好多书,给后人留下了好多宝贵的民族文化宝贝。
说到纪晓岚的政绩,他多次向皇帝提议救济受灾的老百姓,还帮大家减免了钱粮税,因此也深受百姓的爱戴。
在和珅的对立中,有记载的是纪晓岚曾在亭子匾额上题字嘲笑和珅,这让和珅多次向皇上告他的状。好在乾隆很欣赏纪晓岚的才学,和珅的诡计才没能得逞。
纪晓岚心里装着老百姓,文采非常出众,很得乾隆皇帝的喜欢,可以说是朝廷里因为学问好而特别有名的汉族大臣。
在朝廷里,真正能当家做主管理国家大事的,除了那个特别厉害的张廷玉之外,还有四位军机大臣,他们在朝堂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军机大臣】
军机处其实是清朝真正的宰相部门,里面工作的汉族大臣大多都是乾隆时期朝廷里各方面的得力干将。
头一个是刘统勋,他就是那个让儿子刘墉吃过亏的老爸。不过呢,跟刘墉比起来,刘统勋才算得上是真正手握大权的大臣。
刘统勋在雍正那时候就已经混进了权力圈子,当上了南书房和上书房的成员。到了乾隆朝,以前那些大权在握的大臣们一个个都失势了,刘统勋就开始步步高升。
刘统勋工作经历十分多样,他在刑部和吏部都当过侍郎和尚书的大官,还做过管漕运、陕甘地区和河道的总督,另外,还在都察院当过御史呢。
后来,刘统勋一路升官,做到了大学士的位置,实际上就是宰相了。他不仅管着礼、兵、吏、刑四个部门,还当上了太子太保。另外,他还是国史馆的一把手,负责《四库全书》的总编纂工作。
刘统勋因为立下不少功劳,最后当上了首席军机大臣,可以说是除了皇上,他最大。
刘统勋最终是在去上朝的路上离世,他一辈子都勤勤恳恳,得到了乾隆皇帝的赞许。他是大清王朝第一个刚去世,就被赐予文正谥号的人。
刘统勋当过好多官,他干的实事数不胜数,不论是管理官员、打仗的事情,还是治理河流、编写史书,他都参与过。最重要的是,刘统勋为人正直清廉,还在朝廷里混得风生水起,受到了后人深深的尊敬。
第二个是于敏中,他是乾隆那时候的状元,会讲汉语、满语、蒙古语还有梵语等多种语言。刚开始在朝廷里,他主要在各地管理教育和当考试官。
没过多久,于敏中靠着他的聪明才智,开始在礼部、兵部、户部、尚部等部门崭露头角,还在内阁当上了学士。后来,他被提拔为军机大臣,又被赐予太子太保的荣誉,升为了协办大学士,负责处理朝廷里的各种事务。
乾隆三十八年那会儿,于敏中被提拔为文华殿大学士,还成了首席军机大臣,整天陪在乾隆皇帝身边,算是京城里头号大官了,跟刘统勋势均力敌。
于敏中到了中晚年,因为好多事情被罢了官,但乾隆对他还算手下留情,没让他真离职。于敏中病得厉害那会儿,乾隆还几次亲自去看望他。那时候,和珅还只是乾隆手下一个刚有点名气的内务大臣。
清朝时有个大案子,就是甘肃的冒赈案,于敏中死后也被扯了出来。当时办案的人里还有和珅呢。因为这案子,乾隆帝处决了一批又一批甘肃的贪污官员。
不过考虑到于敏中已经过世,而且他在世时立下了不少功劳,大家就没忍心太过败坏他的名声。但即便如此,于敏中还是从贤良祠里被除名了。
第三位要说的是孙士毅,他是个带兵打仗的军机大臣,一辈子都在战场上度过,像是做过两广总督、在安南立过功、出征过西藏、还平定过白莲教叛乱等等。
当然,孙士毅那会儿也受到了李侍尧事件的波及,而处理这件事的正好是那时还算公正无私的和珅。因为这档子事,孙士毅还被发配边疆了,但后来又被召回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算是重新得到了重用。
孙士毅最终是在行军打仗的路上去世的。他立下许多大功,生前做到了协办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的高位,可以说是冲在前面的重要大臣,深得乾隆皇帝的信赖。
和珅也曾尝试给孙士毅送礼行贿,但孙士毅没有接受,他算是汉族大臣中坚守原则的典范。
王杰是第四位要提的人物,他是山西的大名人,还是乾隆那时候的状元郎。他做官做得特别顺,自打进朝廷后,职位就一直往上升,从南书房一路走到了军机大臣,还当上了东阁大学士。
到了嘉庆年间,他仍然是朝廷里的一把手,是揭露和判定和珅罪行的重要人物之一。
王杰一辈子为人正直,曾狠狠惩罚过错误的皇子,被乾隆质问时,他非但没退缩,还直接跟乾隆讲道理,教他如何做好君王。
再说,王杰其实是清朝时候,唯一能跟和珅较劲的重要人物。看看和珅在朝廷里多大的势力,你就能明白王杰的实力有多强了。
重要的是,王杰最终真的打败了乾隆时期的“二把手”和珅,他一辈子都在坚持反腐反贪。
王杰因病离职那会儿,还给嘉庆出了主意,说对付白莲教起义得又打又安抚,还告诉嘉庆这起义啊,说白了就是官把老百姓逼急了。到了七十六岁高龄,王杰还被特许拄着拐杖去朝廷帮忙处理国家大事呢。
王杰在乾隆朝可是出了名的反对贪污的大臣,连和珅都夸他是状元宰相之才。到了乾隆皇帝晚年,他是整顿朝政、让朝廷重回正轨的关键人物。
【小结】
当然,乾隆那时候,除了那些大权在握的大臣,还有一些挺有名的汉族官员,比如董诰、梁国治和陈宏谋他们几个。
董诰六十岁那年,当上了大学士和军机大臣的头儿。不过,这时候已经是嘉庆皇帝刚上位不久,他算是上一朝留下来继续掌大权的大臣。
乾隆年间,要说汉臣里谁最厉害,本来该算上三朝老臣张廷玉,可他没干多久就失宠了,所以排第一的换成了刘统勋。接下来依次是:刘统勋、于敏中、孙士毅、王杰、刘墉、纪晓岚、董诰、梁国治和陈宏谋。
刘墉之前的很多汉朝大臣大多都当上了军机处的头儿或者大学士,也就是宰相,有的还历经两朝,地位极高,仅次于皇上。
说到刘墉之后,大多数人是在乾隆朝末期到嘉庆朝初期开始崭露头角,成为手握大权的重要官员。
而那些大权在握的臣子们背后的关键人物,是在乾隆朝时期真正的常青树,富得流油,仅次于皇上,人称“二皇帝”的和珅。而要说到能和和珅较量并且屹立不倒的汉族大臣,还能在名声上盖过和珅的,也就只有上面提到的这些汉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