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美国要搞自家商业空间站了!国际空间站2030年退场,2026年新家伙就上天

2030年,国际空间站要退休了。

这事儿不稀奇,它本来设计寿命就15年,现在都撑了快25年,铁皮都快锈穿了。

NASA自己也承认,修一次比造一次还贵,再留着不划算。

可它一走,天上就没常驻的人类据点了。

总不能让咱们在太空的“家”就这么空着吧?

但你猜怎么着?政府还在开会扯皮的时候,一群搞钱的公司早就动手了。

Vast,一家加州的小公司,名字听着像卖吸尘器的,结果偷偷摸摸要把第一个商业空间站打上天。

时间定在2026年5月,坐的是SpaceX的猎鹰9号火箭。

不是试验,不是模型,是真家伙。

要是真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私人空间站就算落地了。

不是国家砸钱,是老板自己掏腰包,雇人上去干活、做实验、甚至旅游。

他们CEO叫马克斯·豪特,说话挺实在。

他说我们不想当什么航天英雄,就想把空间站当成一门生意做起来。

能送人上去,能让人待得住,还能安全拉回来——这才是正经事。

Haven-1,就是他们起的名字。

一个模块,直径4米多点,里面能住人的地方45立方米。

跟一辆大巴车差不多大。

比起国际空间站那个“空中别墅”,它就是个单身公寓。

但它聪明啊。

设计师没想着堆功能,而是琢磨人在天上到底想要啥。

装了个1.2米的大圆窗。

你想在离地400公里的地方,躺着看地球慢慢转,那种感觉,谁试谁知道。

我朋友去年在国际空间站拍过一段视频,就靠窗坐了十分钟,回来跟我说,那十分钟抵得上他半辈子见过的风景。

还有睡眠舱,每人一间,不用跟人挤。

以前宇航员睡觉得钻睡袋,挂在墙上,像腊肠。

现在能躺平,门还能关,隐私有了,精神状态自然不一样。

工作台也能展开,四个人能一块儿干活。

上网用Starlink,速度比我家WiFi还稳。

我在休斯顿认识个工程师,他说他们在地面测试时连Zoom会议都开得挺顺,传高清视频一点不卡。

这不是豪华酒店,但他们知道,人只要舒服点,效率就高。

政府项目老想着“必须艰苦奋斗”,可商业公司明白:舒服才能持久。

计划是这样的:空间站先自己飞几个月,没问题了再接人。

四年四趟,每趟两周,每次带四个人上去。

第一批乘客大概率是客户国派来的新人,或者自己出钱的富豪。

想上去?光有钱不行。

得训练,得干活。

不能只拍照打卡,得做实验,不然谁给你腾位置?

说到实验,佛罗里达的Redwire公司已经签了约。

他们之前在国际空间站搞干细胞研究,这次准备在Haven-1接着干。

负责人说,虽然地方小,但够用了,关键是成本低,流程快。

可:烧这么多钱,能回本吗?

MIT有教授算过账,国际空间站一天花1200万美元,一半烧在运人运货上。

商业空间站要想活下来,每年得控制在10到20亿美元之间。

也就是说,每一趟任务都得精打细算。

Vast也不是傻投。

他们拿了10亿美元,大部分是创始人杰德·麦卡勒布自己出的。

这人早年搞加密货币,XRP那个项目,赚了不少。

现在钱多了,想干点“上天”的事。

公司从200人猛增到950人,厂房也建好了。

今年年初,他们做了个“合格版”模型,做了压力测试、震动测试,全都过了。

现在真正的飞行舱正在焊接收尾,下一步就是装设备、做集成。

但这玩意儿不是孤品。

竞争太激烈了。

NASA搞了个“商业空间站扶持计划”,一堆大厂都在抢。

空客和诺格联手搞Starlab,贝索斯的蓝色起源也在憋大招,AxiomSpace都送过私人团去国际空间站了。

大家路线不同,有的拼技术,有的拼资金,有的靠关系。

Vast的优势是快。

2023年中才宣布项目,现在进度条已经拉到90%。

商业航天最怕拖,一拖就死。

他们不玩虚的,图纸出来就开工,边造边融资,节奏抓得死紧。

而且他们不止想搞一个。

Haven-1只是第一步,后面还有Haven-2,打算搞九个模块,还能调重力环境。

长远目标是接替国际空间站的角色,跟NASA谈服务合同。

维也纳有个研究太空建筑的女教授说得好:现在这些单模块空间站就像村口第一家小卖部,不起眼,但它是整个村子的起点。

方向以后才能盖楼、通电、通网。

摩根州立大学的沙曼教授也点赞,说Vast把人当人看了。

不是工具,不是消耗品,是需要休息、需要隐私、需要连接地球的活人。

这点思维转变,可能比技术突破还重要。

NASA现在也不自己建站了。

他们打算当“租户”,从私人公司买服务。

比如搞个30天的任务,直接招标,谁便宜谁靠谱就用谁。

这等于把太空基建彻底市场化了。

我老家在新墨西哥,隔壁就是Spaceport America。

我亲眼看着十年前这里荒得连信号都没有,现在每周都有火箭测试。

以前觉得航天是国家的事,现在连小镇青年都能在发射场边上开咖啡馆赚钱。

Haven-1能不能按时上天,谁也不敢打包票。

但它的存在本身就在传递一个信号:太空不再是少数大国的游戏。

谁有技术,谁有胆子,谁就能插旗。

也许再过几年,天上会有十几个私人空间站,有的做药,有的炼材料,有的干脆当太空旅馆。

人类在轨道上的脚印,会越来越多。

路上肯定摔跤。

可能发射失败,可能客户跑单,可能技术出岔子。

但总得有人先迈出这一步。

2026年5月,我们等着看。

那一枚火箭升空的时候,带走的不只是金属和燃料。

还有另一种可能性:太空,真的可以属于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