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盒饼干就想打发? 上海五星级酒店拦中国人穿拖鞋,却让老外光脚晃悠,这操作真把网友整不会了!
这事发生在上海一家挂着国际奢华牌子的酒店。 一位本地网友带着朋友去酒店餐厅吃饭,朋友脚上踩的是酒店房间标配的一次性拖鞋,刚走到餐厅门口,就被服务员伸手拦住:“不好意思,穿拖鞋不能进。 ”朋友没多话,转身回房间换了双鞋。 可等他们再进餐厅,眼前一幕直接让网友血压飙升几张桌子外,几个老外正穿着自己的人字拖,跷着二郎腿吃牛排,旁边还有经理点头哈腰地问候。
网友当场把经理叫出来对质:“你们规定不让穿拖鞋,那他们脚上踩的是啥? 空气吗? 是不是老外有VIP通道? ”经理被问得支支吾吾,最后憋出一句“我们没注意”,还反复强调“所有客人一视同仁”。 酒店最后的解决方案是送两盒饼干,说声“抱歉”。
这事被发到网上,评论区直接炸锅。 有人翻出酒店官网的“宾客着装指南”,白纸黑字写着“为安全及礼仪考虑,进入餐厅请勿穿着酒店客房拖鞋或赤脚凉鞋”。 注意,写的是“酒店客房拖鞋”,不是“所有拖鞋”。 那几个老外穿的是自己从外面带进来的沙滩拖鞋,严格来说,没踩在“酒店拖鞋”这条红线上。问题是,普通客人谁会抠字眼? 看到的直观感受就是:中国人穿拖鞋被赶,老外穿拖鞋被伺候。
有酒店行业内部人士透露,高档酒店餐厅的着装要求,核心是“避免过于休闲或影响他人观感”。 酒店一次性拖鞋材质软、鞋底薄、走路啪嗒响,容易滑倒,普遍被禁止。 像Crocs洞洞鞋、勃肯拖这种自带“时尚属性”或“度假感”的休闲鞋,很多酒店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尤其对外国游客。 这不是明文规定,而是心照不宣的“弹性执行”。 说白了,就是怕投诉,怕影响口碑。 国内客人投诉,酒店有流程、有话术,按规章办事就行。 外国客人一投诉,可能直接上升到“服务体验差”“不尊重文化”,搞不好一个差评发到TripAdvisor或者谷歌地图上,影响的是国际客源和酒店评级。
现场目击者拍的照片显示,那几个老外穿的是典型的度假风人字拖,鞋带是皮质的,鞋底有厚度,和酒店那种软趴趴的一次性塑料拖完全不是一回事。站在被拦下的中国客人角度看,区别在哪? 都是露脚趾、没后跟的“拖鞋”,凭什么你能进我不能进? 服务员和经理就在门口站着,说“没注意”实在缺乏说服力。迎宾服务员的职责之一就是观察客人着装是否符合要求,几个大活人穿着拖鞋大摇大摆走进来,还被经理亲自问候,这“没注意”三个字,显得格外敷衍。
酒店事后送的两盒饼干,也被网友疯狂吐槽。 有人算了一笔账,五星级酒店餐厅人均消费少说大几百,两盒成本不超过二十块的饼干就想平息顾客的不满? 这操作比拦拖鞋本身还让人上火。 与其送饼干,不如直接给张餐厅代金券,或者诚恳道歉后邀请客人免费体验一次下午茶,都比饼干显得有诚意。 送饼干,像极了哄小孩“别闹了,给你块糖吃”。
事件发酵后,有网友扒出这家酒店集团在海外分店的着装规定,发现措辞更模糊,比如“建议穿着得体”“避免过于暴露或休闲”,很少像国内分店这样明确列出“禁止酒店拖鞋”。 这加深了“内外有别”的观感。 虽然酒店一再澄清没有“崇洋媚外”,执行标准的不一致,客观上造成了区别对待的效果。顾客要的不是绝对的条文,而是执行时的公平感。 看到别人违规没被管,自己却被拦下,这种“双标”的感觉比规定本身更伤人。
有常年跑高端酒店的博主分享经验,说遇到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当场拍照录像,直接找值班经理或大堂经理理论,要求对方解释规定并指出其他违规者。 如果对方推诿,立刻要求联系更高层管理人员。 沉默或离开,往往会让问题不了了之。 这次事件中的网友选择当场质问并曝光,反而推动了酒店给出回应,虽然回应得不太漂亮。
酒店行业对“着装要求”的执行,本质上是一场微妙的平衡游戏。 既要维护场所的格调和安全,又要避免让客人感到被冒犯或歧视。 这次上海酒店的翻车,恰恰是在这个平衡点上栽了跟头。它用最生硬的方式执行了规定,却用最敷衍的方式处理了客人的质疑。 两盒饼干,买不来公平,也买不来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