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给孙子留下4张保命牌,他却一张没用,把皇位作没了
朱元璋给孙子留下4张保命牌,他却一张没用,把皇位作没了。这事儿说起来,真让人又气又叹。一个从放牛娃一路砍到龙椅上的开国皇帝,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可到了晚年,老天爷跟他开了个天大的玩笑,直接把他心态给干崩了。
公元1392年,南京城里,71岁的朱元璋感觉天塌了。他最疼爱、培养了二十多年的太子朱标,没了。就因为去陕西考察了一圈,回来就一病不起,38岁,说没就没了。
朱标是谁?那不是个普通的儿子,那是朱元璋亲手打造的“大明2.0系统”,是整个帝国的未来。你敢信吗?朱元璋刚在南京站稳脚跟,屁股还没坐热,就急吼吼地把13岁的朱标立为太子。为啥?就怕自己哪天战死沙场,这偌大的江山没人接盘。
为了这个儿子,朱元璋下的本钱,堪称豪华顶配。老师团队拉出来,能吓死人。太子少师李善长,太子少傅徐达,太子少保常遇春,连神机妙算的刘伯温都得定期给太子上课。这几位,哪个不是跟他一起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开国元勋?朱元璋这是把自己的核心团队,直接复制粘贴给了儿子。就是要让朱标提前跟这帮老伙计混熟,以后接班才不会被架空。所以网上总有人说,朱标要是不死,朱棣这辈子就只能在北平老老实实当他的燕王,连造反的歪心思都不敢有。毕竟,大哥的威望和人脉摆在那儿,谁敢动?
可历史偏偏没有如果。
白发人送黑发人,朱元璋在太子府哭了三天三夜,眼睛都快哭瞎了。可皇帝不能只有眼泪,哭完了,一个更要命的问题摆在面前:这皇位,接下来给谁?
当时他的儿子们,个个都不是省油的灯,全被分封在各地当藩王,手握重兵。老二朱樉、老三朱棡,哪个没点脾气?真要选一个,保不齐就得上演一出“九子夺嫡”的戏码。朱元璋自己就是从乱世里杀出来的,他太懂骨肉相残的痛了。
就在这时,一个十四岁的孩子走进了他的视野——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这孩子性格温顺,像他爹,仁厚。朱标病重时,他端屎端尿,衣不解带;朱标死后,他主动照顾弟弟们,没半点皇孙的架子。更关键的是,朱允炆背后,站着整个文官集团。这是他爹朱标留下的政治遗产。
反观朱标另一个儿子朱允熥,背景就太“硬”了。他妈是常遇春的女儿,舅公是开国猛将蓝玉。这要是立了他,蓝玉那帮武将还不借着外戚身份把朝堂给掀了?朱元璋一辈子最防的就是武将专权。
权衡再三,朱元璋下定了决心。朱标去世四个月后,他正式册立朱允炆为皇太孙。他把大明朝的未来,赌在了这个看起来人畜无害的孙子身上。
可赌归赌,心里的石头还是落不了地。孙子太软,叔叔们太硬。自己要是两腿一蹬,这帮手握兵权的儿子们能服一个毛头小子?不行,得给孙子铺路,哪怕这条路要用鲜血来铺。
于是,朱元璋拖着年迈的身体,开始了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也是最血腥的一次“大扫除”。
第一件事,清理功臣。他最不放心的,就是那些跟他打天下的老兄弟。这些人个个能征善战,朱允炆根本镇不住。于是,借着“蓝玉案”的由头,一场清洗开始了。蓝玉、傅友德、冯胜……一个个开国大将人头落地,前后牵连一万五千多人。朱元璋几乎是亲手拆掉了自己建立的武将长城,只留下一个忠厚老实、没什么野心的耿炳文守南京。他这是在用屠刀,为孙子扫清通往皇位的一切障碍。
第二件事,是给孙子留下制度保障。朱元璋亲自督造了《大明律》,甚至还写了《大诰》三篇,要求全国官吏人手一本,考试必考。他想用最严苛的法律,把权力牢牢锁在皇帝手里,让后代子孙有法可依,不至于走偏。这背后,是一个老父亲对孙子未来最深沉的忧虑。
可即便如此,他还是不放心。洪武三十一年,71岁的朱元璋躺在病床上,感觉自己大限已至。他把朱允炆叫到跟前,问了最后一个问题:“要是你那些叔叔们不服你,你打算怎么办?”
朱允炆想了想,说出了一个“四步走”的计划。就是这个计划,让朱元璋终于闭上了眼。他觉得,孙子懂了,这江山,稳了。这四步,就是他留给朱允炆的四张“王炸”:
第一张牌,叫“以德服人”。先对叔叔们好,加薪、赏地,让他们尝到甜头,知道只要安分守己,朝廷亏待不了谁。先礼后兵,收买人心。
第二张牌,叫“依法治国”。要是有人不老实,就开始立规矩。限制藩王进京,不准私交大臣,用法律的笼子把他们圈起来。这一步,朱元璋早就通过《大明律》和“卫所制”的军事改革,为孙子打好了基础。“卫所制”让军队直接听命于中央,藩王根本调不动。
第三张牌,叫“削其羽翼”。真有刺头敢挑战规矩,那就动手削藩。但不是直接废掉,而是削减他的封地和护卫,打断他的爪牙,让他疼,又让他不敢造反。
第四张牌,叫“雷霆一击”。要是前面三招都不好使,真有人敢扯旗造反,那就别客气,直接派大军碾过去。虽然名声不好听,但为了江山社稷,这是最后的底牌。
这四张牌,层层递进,稳扎稳打。朱元джи听完,心满意足地走了。可他万万没想到,他前脚刚走,朱允炆后脚就把这四张王炸当废牌给扔了。
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的第一道圣旨就让所有藩王炸了锅:不准进京奔丧!
这道命令,简直是“骚操作”的天花板。朱棣在北平接到消息,当场拍了桌子:“我爹死了,我连个丧都不能奔?”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所有人:我要对你们动手了!朱元璋教的第一张牌“以德服人”,直接被他撕得粉碎。
接着,更离谱的来了。朱允炆跳过了第二步“立规矩”,直接快进到第三步“削藩”,而且是往死里削。他听了齐泰、黄子澄这两个书呆子的建议,上来就拿势力最弱的周王朱橚开刀,直接抓起来废为庶人,流放云南。紧接着,湘王朱柏被逼得举家自焚,代王、齐王、岷王,一个接一个被废。
这哪是削藩?这简直是逼着所有叔叔站到朱棣那边去啊!本来大家还想观望一下,现在一看,不反就是死,那还不如跟着燕王拼一把!
最要命的是,朱允炆把朱元璋留下的唯一能打的老将耿炳文也给废了。耿炳文初战失利,这在战场上很正常。可朱允炆立马就把他换掉,派上了自己的亲信,那个只会纸上谈兵的“战神”李景隆。
结果呢?李景隆带着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去打朱棣,被朱棣打得丢盔弃甲,最后竟然打开南京城门投降了。朱元璋留下的最后一张军事牌,被这个“猪队友”彻底葬送。
建文四年,朱棣攻入南京,皇宫燃起熊熊大火,朱允炆不知所踪。
回头看,朱允炆手里握着的是一把什么样的天胡牌啊?一个稳定的朝堂,一个忠心的文官集团,一群被清理干净的武将,还有爷爷留下的“通关秘籍”。只要他按部就班,哪怕是照着抄作业,朱棣都翻不起浪来。
可惜,他太急了,急着证明自己,结果把爷爷的苦心当成了耳旁风。他忘了,任何权力交接,最忌讳的就是操之过急。朱元璋用一辈子告诉他,对敌人要狠,但对家人,要先用“仁”去笼络。而他,却用最狠的手段,对付了自己的亲人,最终把所有人都逼成了敌人。
这场叔侄之战,朱允炆不是输给了朱棣的雄才大略,而是输给了自己的幼稚和愚蠢。他把一手王炸,硬生生打成了烂牌,也把自己从皇帝,打成了一个历史谜题。这或许就是历史的吊诡之处,再周密的布局,也敌不过一个会“作”的继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