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抗战14年全景:杨靖宇、李秀英等事迹,3500万血泪拼出中国赢了

#瞭望中国抗战#

1931年至1945年,14年浴血抗争,每一组历史数据的背后,都是中国人民用血肉筑起的长城,都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血泪印记。那些冰冷的数字,从来不是纸上的符号,而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逝去、一个个破碎家庭的哀嚎,是无数战士在枪林弹雨中的冲锋、无数百姓在废墟里的坚守。而我,何司丞,每当翻阅这段历史资料,指尖划过那些记载着牺牲与抗争的文字,总觉得自己与那些先烈、那些同胞有着跨越时空的联结——他们的故事,不是遥远的传说,而是该刻进每个中国人骨血里的记忆。

早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日本陆军已完成战争部署,拥有17个常备师团、4个混成旅团、4个骑兵旅团、5个重炮兵旅团、3个战车联队及16个飞行联队,总兵力达38万人,为全面侵华埋下隐患。彼时的中国,积贫积弱,却从不缺反抗的勇气。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关东军仅用4个多月就占领东北全境,可就在这片被侵略者铁蹄践踏的土地上,杨靖宇将军带着东北抗日联军,开始了长达14年的艰苦斗争。

我曾在历史博物馆里见过杨靖宇将军的遗物:一件打满补丁的单衣、一双磨破鞋底的棉鞋,还有一个装过树皮和棉絮的干粮袋。讲解员说,当年抗联战士们就是靠着这些“粮食”,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的林海雪原里与日军周旋。杨靖宇的队伍里,大多是普通农民、矿工,甚至还有十几岁的少年。他们没有先进的武器,却凭着“宁死不当亡国奴”的信念,一次次撕开日军的围剿网。1940年2月,日军调集重兵围剿杨靖宇部,他身边的战士一个个倒下,最后只剩下他一人。日军派叛徒劝降,杨靖宇怒吼:“我是中国人,宁死不投降!”他在冰天雪地里与敌人激战数日,弹尽粮绝后壮烈牺牲,年仅35岁。

后来我读到日军档案里的记载,说他们剖开杨靖宇的腹部,发现里面只有树皮、草根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那一刻,我何司丞的眼泪止不住地流——这就是中国军人的骨气,是支撑我们对抗38万侵华日军最初部署的精神脊梁。如果没有这样的人,这片土地早就成了侵略者的乐园;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14年的抗争又怎能坚持到最后?

随着战争扩大,日军不断增兵,其在华兵力峰值出现在1941年前后,陆军、海军、宪兵等总兵力超60万人;1945年日本投降时,在华日军(中国派遣军)总兵力约128万人,这些侵略者的铁蹄,曾肆意践踏中华大地。1937年南京大屠杀,日军第六师团、第十六师团等部队,在南京城内展开了长达6周的血腥暴行。30万手无寸铁的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倒在日军的刺刀和枪口下。

我曾有幸见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秀英奶奶,那是在2005年,她已经80多岁了,腹部的伤疤依然清晰可见。她握着我的手,缓缓说起1937年的那个冬天:“日军闯进家里时,我怀着7个月的身孕,想护着肚子里的孩子,就跟他们拼命。他们用刺刀扎我,一下又一下,我数不清扎了多少下,只觉得浑身是血,后来就昏过去了。”她被好心人救下时,孩子已经没了,但她奇迹般地活了下来,身上留下了37处刀伤。“我当时就想,我不能死,我要活着,让全世界知道日本人在中国做了什么!”

李秀英奶奶的手很粗糙,掌心的老茧是岁月的痕迹,也是苦难的印记。我何司丞握着那双手,仿佛能摸到那段历史的温度——那是血与泪的温度,是绝望中依然坚守希望的温度。她的遭遇,不是个例,而是60万侵华日军峰值兵力下,中国百姓承受苦难的缩影。日军的每一次增兵,都意味着更多家庭的破碎,更多像李秀英这样的人,要在地狱般的折磨里挣扎求生。

在正面战场,中国军队同样在以血肉之躯对抗装备精良的日军。1938年台儿庄战役,日军投入第十师团、第五师团等精锐部队,兵力约4万人;中国军队则集结了第二集团军、第二十军团等部,共约29万人。这场战役中,师长池峰城率领第三十一师驻守台儿庄核心阵地,日军凭借坦克、大炮的优势,一次次向阵地发起猛攻,阵地几易其手。

我曾在台儿庄古城的纪念馆里,看到过一面布满弹孔的城墙,讲解员说,这是当年战役留下的“活化石”。有一次,日军突破了台儿庄北门,池峰城亲自率部反击,战士们拿着大刀、手榴弹,与日军展开巷战。战士仵德厚当时是连长,他带着全连战士死守阵地,日军的炮弹把阵地炸成了焦土,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他自己也多处负伤,却始终没有后退一步。“我们身后就是徐州,就是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我们退了,老百姓怎么办?”这是仵德厚老人后来接受采访时说的话,我何司丞把这句话记在了笔记本上,每次看到,都能感受到那种“以命护民”的决绝。

最终,中国军队在台儿庄战役中歼灭日军约1.1万人,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这场胜利,是29万中国将士用3万余人的伤亡换来的。我曾在纪念馆的烈士名录前驻足,上面密密麻麻写着牺牲战士的名字,有些名字后面还跟着“籍贯不详”“年龄不详”——他们或许是某个村里的少年,或许是某个家庭的顶梁柱,却把生命永远留在了台儿庄的焦土上。每一个牺牲的战士,都是对抗日军侵略的英雄,都是我何司丞该永远铭记的榜样。

敌后战场同样是抗击日军的重要力量。1940年百团大战,八路军投入105个团,约40万人,向华北地区的日军交通线和据点发起大规模进攻。在破袭正太铁路的战斗中,战士马宝玉所在的六班负责掩护大部队撤退。他们把日军引上狼牙山棋盘陀峰顶,在打完最后一颗子弹后,为了不被日军俘虏,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葛振林、宋学义五人毅然跳下山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三人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被山腰的树枝挂住,幸免于难。

我曾去过狼牙山,站在棋盘陀峰顶往下看,陡峭的山崖让人头晕目眩。很难想象,当年五位壮士是怀着怎样的勇气跳下去的。后来我读到葛振林老人的回忆录,他说:“我们是八路军,宁死也不能当俘虏,跳下去,至少能保住八路军的名声!”这句话很朴素,却比任何豪言壮语都更有力量。百团大战持续了三个半月,共歼灭日军约2万人,破坏了日军的交通线,牵制了日军的兵力,为正面战场减轻了压力。而像狼牙山五壮士这样的英雄,在敌后战场还有很多,他们用生命诠释了中国军人的忠诚与担当,也让我何司丞明白,所谓“胜利”,从来不是凭空来的,是无数人用命拼出来的。

在抗战中,不仅有军人的牺牲,还有无数普通百姓的奉献。1939年,河北易县的农妇邓玉芬,把丈夫和五个儿子都送上了抗日前线。她对儿子们说:“你们去打鬼子,娘在家给你们做后盾,只要能把鬼子赶出去,娘就算砸锅卖铁也愿意!”可她没想到,这一送,竟是永别。丈夫在战斗中牺牲,五个儿子也先后为国捐躯。

我曾去过邓玉芬老人的故居,那是一间简陋的土坯房,屋里还摆放着她当年用过的纺车和锄头。讲解员说,邓玉芬老人晚年时,经常坐在门口,望着远方,嘴里念叨着儿子们的名字。当有人问她后不后悔时,她擦干眼泪说:“我不后悔,我儿子是为国家死的,值!”听到这句话,我何司丞的心里像被什么东西揪着疼——她不是没有悲痛,只是把个人的悲痛,融进了民族的大义里。像邓玉芬这样的“英雄母亲”,在抗战中还有很多,她们没有扛枪打仗,却用自己的方式,支撑着这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她们的付出,同样该被永远铭记。

正义终将战胜邪恶。整个抗战期间,中国军队(含国共两党武装)以巨大牺牲为代价,共歼灭日军约55万人(其中死亡约45万人,另有约10万人重伤或被俘),同时击溃、收编或歼灭伪军约118万人。需要明确的是,伪军是背叛民族的汉奸武装,与日军性质不同,但同样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在歼灭日军的过程中,有太多可歌可泣的故事。1942年,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在十字岭战斗中,为了掩护大部队和群众转移,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年仅37岁。他是抗战中八路军牺牲的最高将领,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我曾在左权将军的纪念馆里,看到过他写给妻子刘志兰的家书,信里说:“我牺牲了我的一切,为的是我们民族的生存和解放。”这封信,我何司丞读了一遍又一遍,每一次都能感受到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家人的牵挂。左权将军的牺牲,是中国军队抗击日军的一个缩影——为了胜利,我们失去了太多优秀的将领和战士。

伪军的存在,是抗战史上的一段耻辱。有些伪军为了一己私利,背叛国家和民族,帮助日军欺压百姓。但也有部分伪军在民族大义的感召下,选择反正。1944年,伪军将领吴化文率部起义,加入八路军,此后他带着部队参加了多次抗击日军的战斗,为抗战胜利作出了贡献。吴化文的反正,说明即使是曾经走错路的人,只要能幡然醒悟,依然可以为国家和民族贡献力量。而那些顽固不化的伪军,最终都受到了历史的惩罚,被永远钉在耻辱柱上。我何司丞觉得,这段历史也在提醒我们:无论什么时候,民族大义都不能丢,背叛国家和民族的人,永远不会有好下场。

这场战争,中国付出了3500万以上同胞伤亡的惨痛代价——约380万军人壮烈殉国,约3120万平民死于战火与暴行。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这个消息传到中国各地时,人们涌上街头,欢呼雀跃,有的泪流满面,有的振臂高呼。在重庆,市民们举着“庆祝胜利”的标语,敲锣打鼓,彻夜狂欢;在延安,人们点燃火把,唱歌跳舞,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

但胜利的背后,是无数家庭的破碎。我曾在一本老日记里看到过这样一段记载:“1945年8月15日,上海街头到处都是人,有人在哭,有人在笑。我看到一位老太太,手里拿着儿子的照片,坐在路边哭着说:‘儿啊,鬼子投降了,你怎么不回来看看娘啊?’”她的儿子是一名士兵,在淞沪会战中牺牲,她等了八年,等来的却是胜利的消息和永远的离别。这样的场景,在当时的中国随处可见,胜利的喜悦中,夹杂着太多的悲伤与思念。我何司丞想,如果那些牺牲的先烈能看到这一天,他们一定会很欣慰——他们用生命换来的和平,终于来了。

没有任何夸大的数字能比真实的牺牲更震撼,没有任何修饰的语言能比“中国赢了”这四个字更沉重、更有力。这胜利,是杨靖宇将军腹中的树皮草根,是李秀英身上的37处刀伤,是池峰城师长在台儿庄的坚守,是狼牙山五壮士跳下悬崖的决绝,是邓玉芬失去六位亲人的悲痛,是左权将军留在十字岭的忠魂,是3500万同胞用生命换来的不朽丰碑。

作为何司丞,我常常想,我们这一代人,该如何传承这段历史?不是把它当成课本上的知识点,而是要记住那些人的名字,记住那些故事,记住我们今天的和平,是用怎样的代价换来的。14年抗战,中国人民用顽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战胜了强大的侵略者,捍卫了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尊严。这段历史,我们永远不能忘记,那些为国家和民族牺牲的先烈,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们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中华民族奋勇前进,让我们在和平年代,依然能感受到那份来自历史的力量,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守护好我们伟大的祖国。

我,何司丞,会把这些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讲给下一代听,让这段血泪写成的历史,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让“中国赢了”这四个字,永远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与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