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麦当劳"退休员工招募中"的海报引发热议。招聘信息显示,企业要求应聘者女50周岁、男60周岁以上,每周可工作3天以上,享受法定假日三倍工资及商业保险等福利。这并非孤例,北京环球影城等企业也推出类似招聘,退休人员再就业正从"新鲜事"逐渐成为部分行业的用工常态。
企业用工逻辑的深层考量
从法律层面看,退休返聘人员与企业形成的是劳务关系而非劳动关系,企业无需为其缴纳社保。这种用工模式为企业节省了约30%的人力成本,尤其在餐饮、零售等劳动密集型行业更具吸引力。以麦当劳为例,其5%的员工为退休人员,部分低线城市门店因青年劳动力外流,退休人员占比更高。这种"银发用工"模式在日韩等老龄化国家早已普及,但在中国特殊的社保制度下,却暴露出企业规避社会责任的争议。
就业市场的结构性矛盾
反对者认为,企业大量雇佣退休人员会挤占年轻人就业机会。韩国数据显示,2023年第四季度高龄岗位增加25万个,而20岁以下年轻人岗位减少10万个。尽管中国社科院研究表明老年人就业与年轻人就业存在互补性,但在餐饮行业,这种替代效应正逐渐显现。哈尔滨某连锁餐厅40%员工为50岁以上,年轻人因职业认同感低、薪资缺乏竞争力等原因纷纷转行外卖、快递等行业。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企业以"灵活用工"为名,将原本全职岗位拆分为兼职,进一步压缩年轻人职业发展空间。
制度完善与个人成长的双向突围
面对这一困局,国家正在加速制度创新。人社部2024年新政明确要求企业为超龄劳动者缴纳工伤保险,并鼓励开发适合老年人的"适老化"岗位。浙江等地试点将退休人员纳入工伤保险范围,虽覆盖范围有限,但迈出了关键一步。对于年轻人而言,提升不可替代性是破局关键。在餐饮行业智能化转型背景下,掌握数据分析、供应链管理等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薪资水平较传统服务员高出3-5倍。正如光明网所言,青年需主动对接产业升级需求,从"端盘子"向"管盘子"转变。
这场关于银发就业的讨论,本质上是人口老龄化与经济转型期的碰撞。企业追求效益无可厚非,但社会责任不能缺位;制度完善需要时间,但年轻人的成长不能等待。当"银发红利"与"青春动能"在法治框架下实现平衡,方能构建更具韧性的就业生态。
#麦当劳回应招募退休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