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耗费巨资打造的“伊丽莎白女王”号和“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曾经承载着皇家海军重振雄风的梦想,试图让“日不落帝国”的荣光在海上再现。可如今,这两艘巨舰却频频故障,维修费用高得离谱,成了财政的沉重包袱。
巨舰启航,雄心勃勃
2000年代初,英国皇家海军决定建造两艘6.5万吨级的“伊丽莎白女王”级航母,试图重塑其在全球海军中的地位。
当时,英国正沉浸在恢复海上霸权的雄心中,2003年,伊丽莎白二世正式批准命名“伊丽莎白女王”号与“威尔士亲王”号,项目总造价约80亿美元。2007年,合约签署,建造工作紧锣密鼓展开,朴茨茅斯和罗塞斯造船厂成为项目核心,多个船厂分工协作,52个总段陆续运往总装地。
可这时候,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英国经济遭遇重创,伦敦街头抗议声此起彼伏,民众质疑政府为何在财政吃紧时仍大手笔投入军事。议会内部争论激烈,有人提议砍掉一艘航母,甚至两艘全取消。2010年,新上台的卡梅伦政府顶住压力,决定继续双航母计划,试图通过航母展示国力,与美国、法国等国的海军抗衡。
张召忠作为中国军事评论家,彼时已在国内电视节目中崭露头角。他以海军情报背景为基础,分析英国航母项目的风险,指出其高昂成本可能拖累经济,技术选择也存在短板。他的评论通俗易懂,常常引发观众热议,为英国航母的命运埋下伏笔。国际军事格局中,航母作为大国实力的象征,英国的雄心看似合理,却在经济和技术上埋下隐患。
预算超支,故障频发
2009年,“伊丽莎白女王”号开工,2011年,“威尔士亲王”号紧随其后。建造过程中,英国为节约成本,放弃核动力,选用燃气轮机和全电推进系统,双舰岛设计虽提升了航行稳定性,却增加了技术复杂性。
2014年7月4日,“伊丽莎白女王”号下水,伊丽莎白二世亲自掷瓶,香槟四溅,军乐声响彻码头,媒体争相报道这历史性一刻。然而,预算从最初的50亿英镑飙升至80亿,工期一拖再拖,公众的不满情绪逐渐发酵。
2017年,“伊丽莎白女王”号服役,2019年,“威尔士亲王”号也交付海军。服役仪式上,舰员身着白色制服列队,国旗迎风飘扬,英国官员宣称这标志着“双航母时代”的到来。可好景不长,服役后问题接踵而至。
2020年,“伊丽莎白女王”号在英吉利海峡测试航行时,推进系统突发故障,舰体停滞,海面风平浪静,维修团队却忙得不可开交,耗资数百万英镑才恢复运行。
“威尔士亲王”号也好不到哪去。2020年5月,停靠在朴茨茅斯军港的该舰发生水管破裂,生活舱天花板漏水,舰员紧急隔离管线,清理积水。
同年12月,另一起更严重的漏水事故发生,动力舱积水深达1米,电子设备受损,维修耗时近半年,费用高达数千万英镑。2022年8月,该舰在前往美加英联合军演途中,右舷螺旋桨轴断裂,左舷螺旋桨也发现安装偏差,抢修耗时半年以上,英国媒体戏称其为“码头常客”。
张召忠在2019年的一档节目中,曾手持航母模型,分析英国航母的短距起飞与垂直降落设计。他指出,这种设计虽节省了弹射器成本,但限制了舰载机的性能和数量,F-35B战机的采购也因预算不足迟迟不到位。
实际服役中,两艘航母的舰载机数量远低于预期,最多时仅搭载20余架F-35B和少量直升机,作战能力更接近两栖攻击舰,而非真正的大型航母。
英国海军的窘境还不止于此。航母的“带刀护卫”体系薄弱,2022年,“威尔士亲王”号执行任务时,竟需美国和其他盟友的战舰、战机来补齐编队。唯一一艘综合补给舰“维多利亚堡”号已服役30年,接近退役年限,燃料、弹药补给捉襟见肘。
2023年,英国政府内部传出可能出售“威尔士亲王”号的消息,议会争论激烈,海军发言人虽公开否认,但公众对航母项目的信心早已动摇。
张召忠的预测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国内社交平台上,网友贴出英国航母抛锚的照片,配文“张将军神了”。一则短视频火遍网络,博主将英国航母的故障画面与张召忠当年的评论剪辑在一起,弹幕刷屏“太准了”。英国媒体也不得不承认,航母的高维护成本与频繁故障,让皇家海军的雄心大打折扣。
2024年,“伊丽莎白女王”号计划参加北约“坚定捍卫者2024”演习,却在启程前发现严重机械故障,临时由“威尔士亲王”号顶替。演习中,航母编队虽包括多国舰艇,但英国自身的护航舰出勤率低,暴露了海军整体实力的不足。
2025年,“威尔士亲王”号部署至印太地区,停靠新加坡滨海湾游轮中心码头,试图展示英国的全球影响力。可航行途中,一架F-35B因液压故障紧急降落在印度机场,英国方面拒绝将其移入机库,飞机暴露在露天停机坪,引发外界对技术可靠性的质疑。
财政重压,霸权难续
2025年,英国航母的困境愈发明显。两艘航母的维护费用每年高达数亿英镑,维修团队在朴茨茅斯军港昼夜忙碌,工具箱堆满码头,舰体检查从未停歇。
F-35B舰载机数量不足,训练计划因预算限制一再缩水,作战能力远未达到设计目标。2023年,议会曾讨论出售“威尔士亲王”号,官员们围绕预算文件争吵不休,海军高层虽强调航母的战略价值,但财政压力让更多老旧军舰面临退役。
张召忠的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发酵。国内军事论坛上,网友分享航母故障的视频,评论区热议英国海军的现状。2025年初,一场国际军事会议上,屏幕播放英国航母的新闻画面,主持人提及张召忠的分析,台下掌声不断。社交媒体上,军事爱好者将航母的窘境与张召忠的评论并列,感叹其预见性。
英国航母虽偶尔参与外交任务,如2025年“威尔士亲王”号的印太部署,但在实战能力上始终受限。2021年,“伊丽莎白女王”号首次远航南海,试图展示力量,却因护航舰不足和后勤问题备受诟病。2025年的印太部署虽规模更大,但故障频发和舰载机短缺,让其更多是象征性存在,难以重振英国的海上霸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