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万万没想到美国才发现除了稀土我国还掌握着

万万没想到!

美国才发现!

除了稀土,我国还掌握着美国这条医药供应链的命脉,美国88%的原料药依赖进口,其中我国占了大头,美国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咱们平时从新闻里听到的,可能都是芯片啊、稀土啊这些卡脖子的问题,但其实在医药这个更关乎人命的事儿上,美国对国外的依赖程度,那可一点儿也不低。

你去看看美国药店的药瓶子,很多上面写着印度产。但这不意味着美国摆脱了对中国的依赖。

印度那些仿制药厂,生产线确实挺大,但原料从哪儿来?还是得从咱们这儿买。就像你在印度餐厅吃饭,厨子是印度的,但米面油可能是中国的。

这事儿怎么变成这样的?

得从美国药厂的算盘说起。上世纪九十年代,全球化刚兴起那阵子,美国药企发现了一个商业逻辑,生产青霉素、阿司匹林这些基础药,利润太薄了。一公斤原料药也就赚几十美元,还得应付环保部门的各种检查,工厂排放标准一年比一年严。

相比之下,研发一种治疗癌症的新药,专利期内一颗药能卖上千美元。这账怎么算都划算。

于是他们做了一个决定,把低端产能全部转移出去,自己专心搞高端研发。中国和印度成了最佳选择,人工便宜,环保压力相对小,政府还给各种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美国药厂觉得自己很聪明。他们把最累最脏的活儿外包了,自己坐在办公室里数专利费的钱。

但这里有个问题他们当时没想到。

你把产能转移出去容易,想搬回来可就难了。不是说建个厂房买点设备就行,生产原料药需要完整的产业链配套。你得有化工原料供应商,得有专业技术工人,得有废水废气处理设施,得有监管部门的审批流程。这套东西一旦转移出去,想重建起来,没个十年八年根本不可能。

美国最后一家生产青霉素原料的工厂,2004年关门的时候,当地报纸还报道过。工人们在厂门口拍照留念,觉得这是时代进步的标志。谁能想到,二十年后,这会成为美国供应链的致命弱点。

现在的情况就是,美国想生产青霉素,全球就没有几家工厂能供应原料,而且几乎都在中国。

去年有个数据,美国市场上90%以上的抗生素原料来自中国。不光是抗生素,很多治疗高血压、糖尿病的常用药,原料也是中国产的。

这种依赖在平时看不出问题。

疫情期间就暴露了。2020年那会儿,中国工厂停工了一段时间,美国的药品供应马上就紧张起来。一些医院的库存降到了警戒线以下,医生得仔细盘算着用药,优先给最危重的病人用。

有个美国医生在采访里说,他从来没想过,在美国这样的国家,会因为缺药而不得不做这种选择。

后来中国工厂恢复生产,美国那边才松了口气。但这件事给美国政府敲响了警钟,他们意识到,在医药这个领域,过度依赖外国供应链是有风险的。

于是这两年,美国政府开始讨论要不要把一部分产能搬回去。拜登政府还专门拨了一笔款,鼓励企业在本土建设原料药工厂。

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你现在让美国药企重新建厂生产原料药,成本得翻好几倍。美国工人的工资是中国的好几倍,环保标准也严得多。一公斤原料药的生产成本,在中国可能是50美元,在美国可能就得200美元。这个差距太大了,企业根本没有动力去做。

而且就算政府补贴,也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那些技术工人去哪儿找?过去二十年美国都不生产这个了,相关的技术人才都断层了。你总不能临时抱佛脚,从大学里拉几个化学系毕业生就能干这个。

所以现实就是,美国短期内摆脱不了对中国医药原料的依赖。

那中国是不是就可以高枕无忧了?

也不是。

这事儿得两面看。中国现在确实在全球医药原料供应链上占据重要位置,但咱们赚的主要还是辛苦钱。一公斤原料药卖几十美元,但美国药企拿这些原料制成药品,转手就能卖几百上千美元。利润的大头还是在人家手里。

而且中国药企面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

印度这几年在奋起直追,越南、孟加拉国这些国家也在布局。他们的人工成本比中国还低,环保要求也没那么严。如果中国的成本优势不再明显,订单可能就会转移到其他国家去。

所以中国药企这些年一直在努力往产业链上游走,不想永远停留在最低端。你能看到,现在中国生产的不只是初级原料了,一些技术含量更高的药品中间体,甚至制剂出口也在增加。

还有一些企业开始投入巨资搞新药研发。虽然和国际巨头比还有差距,但进步是看得见的。最近几年,中国研发的一些抗癌新药已经拿到了美国FDA的批准,可以在美国市场销售。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

不过新药研发这条路不好走。

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研发一个新药平均要花十几亿美元,时间得十年以上,而且成功率很低。10个进入临床试验的药物,最后能上市的可能只有1个。这种高风险的事情,不是所有企业都玩得起的。

而且就算研发成功了,还得面对专利保护、市场准入这些问题。美国在这方面设置的门槛非常高,审批流程极其复杂。很多中国药企的新药,在国内都批准上市了,想进入美国市场还得等好几年。

但不管怎么说,这个方向是对的。中国不能永远给别人打工,得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回到美国的困境。他们现在确实很纠结,想摆脱对中国的依赖,但短期内又做不到。想加关税制裁中国,结果自己的老百姓先受不了,因为药价会涨。

这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问题,全球化这么多年,各国经济已经深度绑定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想完全脱钩,基本不可能,除非你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

医药这个领域更特殊,因为它关系到人的生命健康。不像芯片或者其他工业品,缺了可以等,可以找替代品。药品不行,病人等不起,没有替代品的话,那就是要命的事。

所以在这个问题上,中美双方都需要更理性地看待。

中国不应该把这个当成可以随意使用的筹码,因为这涉及到无数美国普通人的生命健康。你真要卡人家的药品供应,那就不是商业竞争了,那是在制造人道主义危机。

而美国也应该认识到,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适度的相互依赖不是坏事,反而是维持和平的重要纽带。你越是依赖对方,就越不会轻易跟对方翻脸。这个道理,欧洲在二战后就明白了,所以搞了欧洲煤钢联营,把各国的重要产业捆绑在一起,避免再次爆发战争。

现在的中美关系,可能也需要这种智慧。

不是谁控制谁,不是谁卡谁的脖子,而是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建立一种更稳定、更负责任的关系。在医药这个关乎人命的领域,这一点尤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