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近减持美债的动作,真是看得人既提气又带着些复杂感——一不小心,用了“猛劲儿”,直接减持了257亿美元,美债持仓规模降到7307亿美元,是自2009年以来的新低。这个动静有点大,引得全球金融圈挠头思考:这是在避险退守,还是憋着什么战略大招?外媒也跳出来瞎猜,搞得这动向像国际象棋里的关键一步,谁都不敢忽视。
说到这事儿,第一个要明白的背景是美国怎么到了这债务爆表的局面。截至今年,美国联邦债务总额已经冲破36万亿美元了。你没看错,是万亿!财政收入里每收3美元,直接有1块跑去付利息。这种债务规模,就像一个买了十八套房还敢刷奢侈品的“甩手大哥”,所有人都知道迟早要翻车。国际评级机构穆迪都实在憋不住,给美国的信用评级来了个降级。这不,大哥带头,全球对美元资产的信心自然动摇,一个个“围观群众”开始琢磨后路。
而中国这次减持美债的决定,就是在规避风险。试想一下,如果美国一边债台高筑,一边开开心心“大美丽法案”加大负债,我们这些拿着美债的国家,是不是得给自己先找条后路?美国的大动作已经不是拆东墙补西墙的问题了,而是直接掀了屋顶,反正老百姓得撑伞。
更让人不能忽视的是,美国这些年已经把美元资产玩成了“金融武器”,像黑帮大哥拿枪一样,逢人威胁。有代表性的就是俄乌冲突后明显翻脸,直接冻结俄罗斯的海外资产,手法那叫一个干脆。这种操作难免让其他国家心底发凉,想着“万一哪天我也被捋上名单,还能不能安生过日子?”
减持美债这步棋,其实隐含着未雨绸缪的智慧。老祖宗说“多算胜,少算不胜”,减持就是提前给自己铺好了退路,规避未来的极端风险。比如,在美债这张不太稳的资产里逐步减份量,同时往多元储备方向转变,比如买黄金这种硬通货。中国最近的黄金储备已经突破2500吨,全球排名稳居前列,这才是“保值强者”应有的姿态。
而中国这一操作,可不是简单减持就了事,一看就是“组合拳”打法。这边减着美债,那边还向一带一路国家推进人民币结算,摆脱美元一统的局面。巴西和阿根廷最近搞人民币结算大豆贸易,虽然听起来小打小闹,但这是“非美元朋友圈”的扩展信号——宝宝力量弱,但人多势众。这种金融布局,不单是对美元霸权的一种反制,更是未来经济格局调整的一手提前部署。
回头再看,美国此刻的财政操作就有点不着调。诸如对内减税,对外乱搞制裁,劳民伤财,这财政赤字那是直线飙。不仅如此,他们连美联储的独立性都开始让人怀疑了,货币政策看着越来越像财政政策的附庸,美元信用基础自然愈发松动。从国际金融史看,这种情况容易导致经济结构紊乱,参考上世纪90年代的日本,财政货币政策失谐绝不是好事。
当然,中国的减持策略也没搞“一波流”,而是采用渐进式的方法,少量多次地调整持仓结构。这种稳扎稳打,一方面规避了风险,另一方面又避免冲击全球市场,充分体现出金融操作的理性与稳妥。
此外,这一步棋还间接影响了一些紧跟美国的盟友。日本嘴上说着信赖美元,最近却传出减持美债的风声。沙特更直接,人民币结算石油跑得飞快,美债持仓已经降到五年新低。就连欧洲央行最近增持黄金,表面唱着“信任美元”,背地里拆台的戏份玩的也挺溜。这些现象,怎么看都不像回头路,而更像是大家对金融霸权的普遍防备。
深入来说,美国过去靠战争与工业革命的硬实力推崇美元霸权,如今却愈发沉迷于金融制裁和印钞。在“保护费升级成抢钱”的情况下,各国看明白了,不愿再躺平追随。上世纪80年代拉美债务危机和美元体系的“割韭菜”套路犹在眼前,中国自然要早做打算。
总而言之,中国这次减持美债既是对全球金融变化的提前布局,也是对霸权主义的反制。金融博弈的战场上,靠的是智慧和耐心,而不是谁嗓门和拳头更大。或许再过几年,全球金融的旧秩序,真会因这一次次理性选择,迎来彻底的变化。趁着这场戏还没谢幕,各大玩家都在调整自己的站位,可你觉得最后谁会是最大赢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