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29日中午,那位微博认证为“国际试飞员徐勇凌”的网友连续发了几条微博。
他每条微博基本都差不多,都在找一个小男孩,就是那个曾经救过他的小男孩。
6月1日,春城晚报对此事进行了报道:
1987年2月19日,空军试飞员徐勇凌在一次试飞中遭遇飞机失控,他在一万米高空跳伞,最后摔落在云南的大山里,迷失在茂密的森林中。
这期间,元谋雷稿村有个九岁的彝族男孩恰巧遇见了他,把他从困境中救了出来,还帮他炒了一份蛋炒饭。
快到三十年了,他一直想着,要找当初那个救他的小孩,如今那孩子大概也差不多快到不惑之年了吧。
这份积攒了快三十年的感激,挺想亲自跟他说一声。
事情一传开,大家都纷纷出点子、跑腿帮忙,为他找元谋的小雷出主意出点子。
元谋的小雷到底是不是找到了呢?其实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他被成功救出来了。那时候试飞进行得挺顺利,可没想到突然出现了紧急情况,导致不得不紧急应对。至于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可能是在飞行过程中遇到了一些不可预料的技术故障,或者外界因素引发的意外,最终让他陷入了险境。幸好,经过大家的齐心努力和巧妙应对,才得以转危为安,把他救了出来。
疑点不少,今天就带大家一起来扒一扒!
险象迭生的试飞——小失误的“大后果”
徐勇凌生在江南水乡,可偏偏心里想着要遨游天际。
小时候,他一直最大的梦想就是做飞行员。高中毕业那会儿,他也参加了招飞的考试,可惜没能成功,挺遗憾的。
即使如此,他依然不愿意放弃这个梦想。
他把所有志愿都填写成了北京航空学院,只盼在大学里还能有机会参加飞行员的选拔。
到了1984年7月,他终于迎来了心心念念的那天,北航开始招收空军飞行员。
他一路过关斩将,最终顺利拿到了入学资格,成功考入了空军第六航空学校,成为空军第一批大学飞行员之一。
航校的老师们挺看重他,在他们眼里,徐勇凌的性格特别适合当飞行员。
他做事非常细心,遇到特殊状况也能保持冷静,绝对算得上是一块飞行的好料子。
在1986年7月,徐勇凌顺利完成学业,成为所有毕业生中第一个单飞出来的学员。
1987年2月19日,徐勇凌在云南元谋县首次进行了超声速编队飞行。
在起飞之前,徐勇凌心里清楚,这一天肯定是他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日子。
不过突然出现的小插曲,让原本意义非凡的那一天,变成了另一种难以忘怀的永恒回忆。
徐勇凌在第一次试飞的时候,完全把注意力集中得很紧。
他特别怕出啥差错,拼命地听着电话里的每一句指令。
飞行中,他隐隐听到有人在说“300加力”这个指令。
为了不拖后腿,他没多想就立刻动作,把手柄一推,加大了动力,一下子就冲到了超音速飞行。
没过多久,他就觉得事情不对劲。
他驾驶的飞机逐渐接近朱副团长的飞机,可明明听到机组喊要加力,怎么朱副团长就没有动手呢?
一想到这,他就开始回忆起刚才那个命令。
那一句“300加力”听起来很轻,很可能是邻近机组传来的指令。
他误解了那个信号,结果一激动就加快了速度,才导致了眼前的局面。
看到两架飞机越飞越近,他赶紧握紧操纵杆,试图避开前面朱副团长的飞机,可是已经来不及了。
两架飞机因为速度差太大撞到一块儿,紧接着就失去了控制,徐勇凌的飞机在空中快速打转往下坠,他只好想办法自保。
那会儿,他开真正的战机还不到两个月的时间。
由于在空中的经历还很少,他只知道遇到无法挽救的紧急状况时,唯一的办法就是跳伞。
靠着平时训练积累的肌肉记忆,他在旋转的时候用力拉动把手,一声巨响后,直接被弹了出去。
可偏偏不巧,他刚一弹出,降落伞还没来得及打开。
他赶紧拉开备用开关,终于在离地面八千米高的时候,把降落伞打开了。
在降落伞拉开后的两分钟里,他脑海里闪过不少想法,比如这次会降到什么样的地方?还有被他撞上的飞行员结果会怎么样?
再说这次事儿一过去,他得想清楚怎么跟飞行部队的其他兄弟打交道,是不是得搞点解释啥的。
带着特别重的心情,他终于平安降到地面上。
一落地,他便开始打量起周围的环境来。
这地方是在荒山野岭,没有吃的也没有喝的,要是他走不出树林,恐怕还会遇上另一场生存的难题。
做完身体检查,没有发现啥伤,他便爬上山顶,沿着山脊往下看去,四周五十里内一片荒凉,没有一丝人烟。
按照村庄的规矩,他打算沿着山脊继续向前走,盼着能遇到村里的人。
他沿着山脊一直往前走了六个多小时,隐隐约约听到远处传来羊的叫声。
沿着那声音的指引走去,他最终在一片荆棘密丛中找到了那根用来放羊的木棍。
荆棘丛后边,一个彝族的小男孩正在放羊,手里拿着铅笔和本子,像是在做老师布置的作业似的。
徐勇凌张了张嘴,想要开口说话,可也许是遭受到巨大冲击,再加上从高空掉下来,又经过六个小时在丛林里穿梭,他居然哑口无言了。
还算走运,孩子当时正专心写作业,手里拿着笔和本子。
接着,他接过孩子的笔,在本子上写了句“请带我到村公所”。
可能是觉得他没有恶意,可能是被他穿的军装吸引,心里就也就放下了警惕。
所以,孩子没有起疑,反而把手上的笔和本子以及旁边的两只小羊都扔下,带着他一块去了村公所。
一碗难忘的蛋炒饭
在走向村公所的路上,孩子感觉自己的身体挺虚的,没劲儿。
要再这样走下去,距离到村公所还挺远,他可能会先瘫倒在地上。
想到这儿,孩子打算先把他带回自己家去。
那只不过是一间朴实无华的土坯房,一进去,孩子就先搀着徐勇凌坐稳,然后递过来一碗水。
走了六个多小时的林间穿越,徐勇凌早就口干舌燥了,忍不住端起水,一口接一口喝个不停。
孩子看到他接过水后,又从篮子里翻出两个鸡蛋来。
他娴熟地把鸡蛋放进锅里炒到熟,然后加上米饭和一点点盐,翻炒几下之后,一碗香气扑鼻的蛋炒饭就做好了。
可能是饿得太厉害,或者是经历了那场劫难后重获新生,徐勇凌觉得那碗蛋炒饭是他这一辈子吃过的最好吃的一碗。
吃完饭之后,他的力气好像有所回升,孩子就拉着他一块儿去了村里的公共事务所。
还算幸运,村里的公共事务所有一部手摇电话,他就用电话找到了部队。
这会儿,村民们都往村公所凑,等待着部队来接他。
听说这里来了个因飞行受伤的士兵,大家自发带着家里的西瓜、梨、核桃、鸡蛋啥的一块儿来看看他。
村里人那么热情,搞得他特别感动,但一想到自己受伤的朱副团长,他心里又堵得慌。
一小时一到,部队的车就开到了这个小村子里。
一回到部队,他就见到了一直挂念的朱广才副团长。
朱副团长虽然也赶紧跳伞了,但降落的地方不算太理想,还在落地过程中不幸受了伤。
当徐勇凌看到他的时候,他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一动不作。
第二天,他和朱副团长一块儿被送去了昆明的空军医院接受治疗。
从那以后,他就再也没有碰见那个彝族的小男孩了!
2016年,徐勇凌退伍以后,决定借助网络的力量,去找那位曾经帮过自己的彝族小男孩。
他也没搞清楚那孩子的详细情况,只有知道孩子来自元谋雷稿村,似乎姓“雷”吧。
微博一发出去,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上这事了,许多媒体也纷纷加入到这次找寻行动中。
元谋县的警察也留意到这事了,不过挺头疼的是,村里根本没有姓“雷”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姓“尹”的。
那会儿孩子可能还没掌握汉语,跟人说话时不一定用“雷”这个词,这个“雷”也许是徐勇凌听错了。
虽然姓氏弄错了,不过好在位置的基本情况没错,警方按照他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一个尹姓的家庭。
经过当地警方的再核实,加上村里老人提供的线索,他们确认这家尹姓人家的孩子就是当时救人的“小雷”。
三十年过去了,那孩子早就成家立业了,还当上了爸爸,有了自己的宝宝。
在2016年6月4号,徐勇凌从北京出发,足足走了九个小时的长途,终于见到自己一直惦记的恩人“小雷”。
小雷其实不叫雷,他的名字是尹正海。再次见到当时救下的那位飞行员,心里可谓是激动不已。
徐勇凌紧紧握住他的手,感慨到:
终于把你给遇见了,真心想当面跟你道谢,感谢当初你把我救起来。现在算是为国家出了一份力吧,你救我这个人也没有白付出。
两人打过招呼之后,徐勇凌就说,他还挺想再吃一回当年那碗蛋炒饭的味道。
尹正海还是像从前一样,先把一碗水递过去,然后自己从篮子里拿出两颗鸡蛋。
和以前不一样了,当年那篮子里根本没有几个鸡蛋,可如今装满鸡蛋的篮子都快爆了。
经过三十年,徐勇凌终于又一次品尝到了那碗与众不同的蛋炒饭,这份味道对他而言意味非凡,是专属于他的那份特殊回忆。
结语
一次偶然的差错,让一位才华横溢的飞行员陷入了麻烦。
不过,这次的难题,带来的不止是险境,还有一线新盼头。
救援结束后,他短暂地陷入了自我怀疑,不过看着那位因为军装而对他充满信任的“小雷”,以及带着各式各样物品来看望他的村民们,他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大家失望。
再次看到因为自己受了伤的朱副团长,心里本想着他会责怪自己,可没料到,朱副团长一看见他,第一句竟然是:“我没事,别担心。”
从那会儿起,他才真切体会到军人的真谛到底是啥。
一个月之后,他提交了复飞的请求,又一次以优异飞行员的身份,重新加入了试飞员的队伍。
现在的徐勇凌已经退役了,但当年和那位彝族小男孩的相遇,却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感受到军民之情如此深厚的他,在之后的工作中变得更加细心严谨,再也没有闹过什么差错。
他明白如今的成就可不是单靠自己拼出来的,背后还有不少默默无闻的人在默默付出,正为他飞翔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