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持续释放发展动能

来源:全国商报联合会

中国经济报导:广西交通投资集团近年来通过多维度科技创新实践,持续释放发展动能,其核心突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智慧交通体系构建

AI 赋能安全管理

集团在公路安全领域创新应用 "AI 边坡卫士" 监测系统,通过图像识别、钻孔倾斜仪和水位雨量监测仪的多维数据融合,实现对地质灾害的实时预警。

例如,藤县濛江镇路段部署的系统可在水位或位移异常时 10 秒内触发警报,较传统人工巡查效率提升 80%。

无人机智能技术在事故处置中成效显著,如钦州高速应用无人机 1 分钟抵达事故现场,通过空中喊话引导车流,避免二次事故发生,2025 年上半年已成功处置 37 起突发状况。

低空经济场景拓展

建成覆盖全域高速的无人机巡飞集群基地,采用 "集群化部署 + AI 智能管控" 模式,实现自动巡检、抛洒物识别等六大场景应用。

南宁至崇左段试点显示,无人机巡检可覆盖 92% 的道路盲区,发现隐患时间缩短至传统方式的 1/5。

未来计划开通低空物流航线,预计将村际快递配送时效提升 60%。

大模型深度应用

广西计算中心完成 DeepSeek 等国产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接入应急调度平台,自研 10 余种交通事件检测算法。

在桂林至柳州高速试点中,AI 系统对拥堵事件的识别准确率达 98.7%,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 12 分钟。

绿色能源创新实践

交通 + 光伏融合发展

首创高速公路隧道分布式光伏电站,银岭隧道试点项目装机 532 千瓦,日均节约隧道能耗 70%,年减排二氧化碳 366 吨。

目前已在全区 12 条高速推广,并网容量达 10.4 兆瓦,年发电量可满足 2.1 万户家庭用电需求。

铁路领域同步推进 "光伏 + 客站" 模式,玉林北站光伏系统年发电量 150 万千瓦时,实现站内绿电自给率超 80%。

近零碳走廊建设

依托西部陆海新通道,构建 "光伏 + 储能 + 充电" 能源网络。

南宁至凭祥段服务区已建成光储充一体化电站,储能容量达 2 兆瓦时,可满足 50 辆电动货车同时快充,较传统电网供电成本降低 35%。

工程技术革新突破

BIM 全生命周期管理

岳圩口岸联线公路项目构建数字孪生系统,通过 BIM+GIS+IOT 技术实现施工进度、质量、安全的实时监控。

钢筋数字化加工生产线使加工精度误差小于 2 毫米,效率提升 40%,获 2024 年广西 BIM 应用示范工程奖。

百色巴马机场高速智慧梁场采用自动化绑扎机器人,腹板钢筋加工时间从 4 小时压缩至 2.5 小时,人员需求减少 75%。

超级工程技术攻坚

天峨龙滩特大桥(世界最大跨径劲性骨架拱桥)攻克 600 米级拱桥施工难题,获发明专利 12 项,其智能监控系统使主拱肋合龙精度控制在 3 毫米以内。

苍容浔江大桥(世界最大跨径独柱式三塔悬索桥)研发空间缆索体系关键技术,获实用新型专利 2 项,入选 2025 年广西重大科技专项。

产业协同创新生态

产学研深度融合

与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共建的 "交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实验室",已完成交通事件检测、隧道火灾预警等 5 个 AI 模型开发,培养复合型人才 120 余名。

广西机械院构建的高速公路机电运维知识库,涵盖设备故障诊断案例 3000 余条,使故障处理时间平均缩短 40%。

产业基金战略布局

发起设立 90 亿元的交投产业基金,重点投向 AI 算力中心、锰基新材料等领域。

首期已注资 20 亿元支持广西计算中心建设交通行业大模型训练基地,预计 2026 年可提供 500PAI 算力服务。

专利成果转化加速

2025 年上半年新增授权专利 27 项,其中玉林高速的危化品运输车辆智能监控系统,通过毫米波雷达与 AI 算法结合,实现车辆异常状态识别准确率 99.2%,已在全区 23 个服务区部署。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协同,广西交通投资集团正以年均 15% 的科技投入增速,推动交通基础设施向数字化、绿色化、智能化转型,为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提供强劲引擎。

其科技创新模式被交通运输部列为 "交通强国建设典型案例",2025 年上半年科技成果转化收益达 8.2 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