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下旬,宫鲁鸣指导的中国女篮国家队敲定最终名单时,2米01的刘禹彤没有被选中,这个决定让不少关注女篮的球迷感到意外。事实上,刘禹彤在大运会的表现非常抢眼,决赛还顶着高烧和失声,硬生生撑起了内线,但为什么她没能进入国家队,背后其实牵扯着球队针对战术体系的选择,以及不同球员特点间的权衡。
宫鲁鸣执掌国家队期间,球队非常注重攻防转换速度和高压防守,讲究整体的机动性和外线空间。身高2米01的刘禹彤自带“定海神针”属性,内线坚不可摧,但她更偏重低位肉搏,节奏相对慢一点。国家队选人时,主帅一贯推崇“身高就是优势”,尤其在张子宇的问题上,2米26的身高让她成为篮下的绝对统治者。宫鲁鸣相信这种身体条件是天赋红利,可以带来直接的比赛优势。因此哪怕张子宇在经验和行动速度上还有成长空间,他仍愿意在重要位置上锻炼这种高潜力的球员。另他用李缘也是因为她在大赛中屡屡展现出临危不乱的“强心脏”,球队更看重在大场面下不掉链子的可靠性。
再把镜头拉回之前的大运会,刘禹彤和一众小将配合紧密,场上既能在篮下防线顶住美国队两名白人中锋夹击,还用卡位、挡拆和篮板保护支撑全队攻防。决赛面对身高优势同样明显的美国队时,她带病作战,拼下18分12篮板5助攻的数据,创造出队友外线22投11中的超高三分命中,全场都能看到她为队友拼出空间和机会。她更像是“动态平衡型”球员,既能适应快攻反击,也能在阵地战低位持球“硬吃”,或者和外围球员做挡拆配合,场均抢断和篮板更均衡,防守覆盖面大,协防和卡位意识突出。
两种风格在国家队的搭建理念里,确实各有优劣。张子宇极致的“静态压制力”要求球队为她量身定制慢节奏、重篮下的打法,否则节奏一快就容易牺牲防守的轮转速度。而刘禹彤类型的球员,兼容快慢节奏,既能用身体强打又能跟外线联动,适配多种战术变化。只在宫鲁鸣目前的建队方针里,身高和潜力还是压倒一切。
这样的选择很难说“谁比谁好”。面对未来的大赛,主帅更看重球队体系和球员的长期成长性。刘禹彤暂时落选虽有遗憾,但她的表现和能力,被更多人看到。无论是教练的战术考量,还是球员的类型调整,都是中国女篮前进过程中的必经之路。希望她带着大运会的收获继续努力,也祝愿国家队新阵容在国际赛场打出好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