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创新药行业的表现格外引人注目。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仅2024年我国获批上市的1类创新药就达到48个,在研新药数量位居全球第二。这一数据背后,是政策利好、技术突破和国际化步伐加快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让A股市场中相关企业成为关注焦点。
政策支持不断加码,行业发展环境优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医药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持续增强。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健全药品价格形成机制,制定创新药目录”,显示出从研发到支付环节全链条的扶持。例如,北京市已将部分补充申请审评时间由200个工作日缩短至60个工作日,同时通过“国谈”直接将部分创新药纳入定点医疗机构目录,有效解决了新产品进院难的问题。
医保支付方式也在发生变化。“基本医保+商业保险”的双轨制逐步推进,使高价创新疗法患者自费比例大幅下降。例如CAR-T疗法可通过商保报销80%,显著提升了患者用药可及性。业内人士指出,这些举措不仅降低了用户负担,也激发了市场对高端医药产品的需求,从而推动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等公司收入实现40%以上增长。
集采政策方面,对中成药和中草配方颗粒降幅相对温和(第三批平均降幅23%),相比于化学仿制类(平均63%)留出了更多利润空间,为本土企业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有观点认为,这种差异化策略有助于平衡控费与鼓励自主研发之间的关系。
技术突破频现,中国力量崭露头角
中国本土企业在肿瘤免疫治疗、抗体偶联(ADC)、双特异性抗体等前沿领域取得诸多成果。在2025年ASCO国际肿瘤大会上,中国参展项目超过70项,不少数据获得国际认可。如舒泰神STSA-1002注射液Ib/II期临床试验数据显示,高剂量组28天内全因死亡率仅为5.88%,远低于对照组40%。虽然最终效果还需更大样本验证,但该项目为同靶点新型疗法提供重要参考路径。
康方生物PD-1/VEGF双抗依沃西单抗在Ⅲ期临床试验中的表现优于进口标杆帕博利珠单抗,被视为国产原研能力的重要里程碑。有分析认为,目前资本市场对于医企估值标准正从“管线数量”向“核心品种临床价值”转变,更加看重实际数据与潜力兑现度。
全球化布局提速,本土龙头崛起
随着国内研发实力提升,“走出去”成为众多中国医企的新目标。据统计,2024年国产创新药海外交易总额达489亿美元,同比首付款增长24%。百济神州是其中代表,其泽布替尼已占据美国同类市场74%的份额,并且自建生产基地,实现自主产业链闭环;PD-1抑制剂替雷利珠单抗正在全球13个适应症开展38项临床研究,截至去年海外销售占比已超六成。与此同时,公司积极拓展CDMO业务,提高整体盈利能力。
恒瑞医药则通过授权合作,与GSK签署HRS-9821及最多11款候选项目独家许可协议,总金额约120亿美元。这一动作被业内解读为中国原研力量得到跨国巨头认可,也是国内公司迈向国际舞台的重要一步。此外,多家企业选择以授权合作模式进入欧美主流市场,通过分工协作规避监管壁垒,加速产品落地速度。从历史经验来看,这一趋势有望带动整个板块长期成长空间打开。
风险挑战并存,理性看待行业波动
尽管行业景气度提升,但投资者仍需关注潜在风险。一方面,新分子实体能否顺利完成III期大样本验证尚存在不确定性,如舒泰神STSA-1002后续若未达预期,则可能影响公司估值;另一方面,中成配方颗粒集采尚未全面推行,一旦落地或将带来价格压力。此外,美国FDA审批趋严亦增加出海难度,例如百济神州PD-1上市延期即是一例,有声音指出政治环境变化会给跨境业务带来变量,需要密切跟踪监管动态调整策略。
值得注意的是,从当前二级市场表现来看,无论是恒生沪深港创新50指数还是中证制药指数,其估值均处于近五年来偏低区间。有观点认为,在经历前几年高增长后的阶段性回调,为耐心资金提供了重新审视优质资产配置机会。不过,由于周期波动不可避免,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把握好资产配置节奏以及合理控制仓位仍然重要,以应对宏观调控和流动性的影响变化带来的不确定因素。
总体而言,中国A股中的核心创新型医疗企业正在迎来由政策红利、技术升级到全球竞争力全面释放的新阶段。但无论机遇还是挑战,都需要以长期视角去观察其产业价值演变过程。在未来较长时期内,该赛道或许仍将在资本与实业互动下保持活跃态势。
#跃见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