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授衔时许世友不服上将军衔,周恩来:粟裕也只是大将,他不敢再争

德国著名作家席勒曾经说过;‘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荣誉’,荣誉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份激励和见证,还是一份认可和尊重。对于与军人而言更是如此,荣誉催征,授衔思责。

1955年9月27日,新中国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举行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授衔授勋仪式,这次授衔不但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走向现代化、正规化的体现,还是对每一位革命者的肯定。

评定授衔是军队建设的关键任务,也是一份令人头疼的工作。授衔之前人民军队队伍庞大,再加上缺乏经验,首次评定成为了一件非常复杂的工作,更是闹出了很多让后世褒贬不一的乌龙事件。

有令后人称赞的“粟裕谦虚让帅一事”,当然也不乏有人跑到领导那里,哭诉自己劳苦功高,点名要高级军衔的事例。正如毛主席所说“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而许世友就是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位。

在授衔名单公布后,许世友名列上将第六位,于是他便十分的不服气,直接去找周总理苦诉自己军衔授低而周总理听后只说了两句话就另许世友服气,并且有了“粟裕镇大将、萧克压上将”一说。

那么周总理究竟说了那两句话让许世友知难而退呢?本期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1955年全国大军授衔前夕,时任总参副总长和南京军区司令员的许世友突然接到了某位老战友的祝贺电话,宣称他很有可能被评为开国大将的军衔,据说连毛主席都已经亲自过问审批通过。

许世友

许世友听后连连客气地挂掉电话后,心情忍不住激动了起来,他是毛主席的铁杆粉丝,二人的关系一直都非常亲密,在战争年代更是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既然连主席都发话了,那这件事应该会很靠谱,许世友越想越激动,顿时心花怒放的马上开了一瓶一直舍不得喝的茅台酒,小酌微醺,悄悄地祝贺起来。

然而正当许世友喝得尽兴之时,参谋人员突然推门进来,告知其有一个从北京打过来的长途电话,点名要找许司令员。

许世友兴致被打断后,眼底闪出了一丝不易察觉的怒火,只见他满脸不爽地起身,从参谋人员的手里一把夺过电话。由于刚喝过酒的原因,整个人的头脑有些不清醒,语气上带着不友好的声音问道电话那端的人:“喂!我是大将许世友啊,你是哪个要找我?”

许世友本以为是北京的哪位同僚或者是自己曾经的下属,所以语气不免加上了一丝丝的炫耀情绪。可不料电话那端却传来了一句非常温文尔雅但又不失威严的声音。

“啊?许世友大将军啊,我是个小兵,姓周啊”这熟悉的再熟悉不过的声音,让正在微醺酒意下的许世友瞬间清醒,这是周总理的声音。

而许世友一生最敬佩的两个人,除了伟人之外就是周总理。周总理是新中国和人民军队的创始人和缔造者之一,却自称小兵,这让刚刚喊出大将军的许世友羞愧地无地自容。顿时惊出一阵冷汗,握电话的手也不住地颤抖了起来。

而周总理也听出了电话那头的许世友有醉意,说出的话也是无心之失,便以一句幽默诙谐的话语应对,这不仅折射出一代伟人高超的情商、宽广的胸怀,也让许世友这位戎马数十年,立下大小功劳无数的少将军深深佩服。

不久之后,全国大授衔的名单出炉,许世友被评为开国第六上将,这与之前自己被告知的大将军衔相差甚远,许世友越想越觉得委屈。

一方面他劳苦甚高,另一方面自己资历老,22岁时就已经跟着队伍参加黄麻起义,在接下来几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又战功赫赫、屡建奇功。所以他认为凭借自己的战功资历,应该被评为大将,对于这个第六上将他十分的不服气,于是向来心直口快的许世友便直接找到周总理评理。

“总理,我立功无数,完全符合授衔开国大将的资格啊”总理耐心地听他讲完,后来只说了一句“原华东野战军司令员粟裕也只被评定为开国大将啊”。总理话里话外的意思说得十分明显,如果说许世友是红了胶东半边天的一员猛将和虎将,那粟裕就是驰骋中原、江南,屡战屡胜的一代战神。

粟裕

粟裕是刘伯承眼里“最优秀的将领”,他一生都在枪林弹雨中度过,指挥作战百战百胜,同时还长时间担任华业野代司令兼代委员。在粟裕的指挥下,湖中军区和华中野战军‘七战七捷’, 淮海战役中粟裕更是指挥百万雄师横渡长江,打出了逆天战绩、立下了敢打必胜的传奇。

就连毛主席都曾多次在全军通令嘉奖和盛赞粟裕立下的功绩,更评价粟裕为最会打仗的人。所以无论是以资历、威望、战功中的哪一个为标准,粟裕都有资格被评为“元帅”。

授衔时党内一高层民主人士在听到有人提议授予粟裕元帅一衔时,便兴冲冲地来给粟裕报喜,但没想到却热脸贴了冷屁股,粟裕对于授衔一事表现得十分冷静,对其说:评我大将就是够高的了,还要什么元帅呢?我只嫌高,不嫌低。这些都是低级趣味,今后不要再议论这方面的问题了。

至于粟裕为何只被开国第一大将,这其实也与评定的名额有关。按照规定元帅和大将都只有十个,因此每一位元帅和大将都必须综合考虑各种因素进行优选。授衔并非纯粹的“论功行赏”和“论资排辈”,而是要平衡各路红军的代表性。

总理的话很委婉,一方面是向许世友转达粟裕的谦虚,另一方面也是让许世友知难而退。

许世友的心里咯噔一下,粟裕是他的老领导,他对于粟裕料敌先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智谋也是十分的敬佩。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战役指挥的副司令员,创造孟良崮战役的奇迹时,许世友是其麾下的9纵司令员;粟裕担任华东野战军代司令员兼政委,指挥华野“攻济打援”时,许世友是其麾下的攻城总指挥。粟裕的战功自然在许世友之上,对于粟裕是大将之头,许世友是心服口服,但是他还是想不通又继续追问道:“总理,粟司令是大将头,我可以是大将尾嘛”

却不料总理又幽幽地说出了另一句话令许世友彻底释怀的话,“萧克也只是上将嘛”,顿时许世友连一句反对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萧克

粟裕的战功许世友比不上,但萧克的资历,恐怕连第一大将粟裕都望尘莫及,许世友就更没戏了。

萧克是黄埔军校第四期的优秀毕业生,与林帅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在叶挺的部队担任连长兼政治指导员,而萧克走上革命道路的初衷是为了报家仇。

1923年,萧克的大哥得罪了当地的一个地主萧仁秋,在萧仁秋的设计下,萧克的大哥被团防局抓捕后死于非命。在军阀劫匪以及土豪劣绅的共同压迫下,萧克一家家破人亡。

此时的萧克刚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便弃笔从戎,只身前往广州,踏上了从军报国,为兄报仇的道路。萧克刚从黄埔军校毕业的时候,正值北伐战争。此时叶挺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先头部队在战场上屡建奇功,多次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作出重要贡献。而萧克刚从黄埔军校毕业后,到了北伐军处,便点名要进叶挺的第11军。

萧克

尽管有战士告诉他:“叶将军的兵不好当”,但萧克却依旧毫不犹豫。当北伐军打到汝南时,萧克的表现让众人眼前一亮,所指挥的队伍击退了敌人的好几次冲锋。大革命期间萧克曾先后参加过北伐战争、南昌起义和湘南起义。

在长征时期以前,萧克就已经是红6军团的团长,而后又先后给贺龙以及聂荣臻两位元帅当过副手。1934年,红6军团奉中央军团命令打头阵,西征寻找新的根据地,为红军开辟转移通道。

在打头阵的路上,红6军团给敌军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就连白崇禧都曾评价萧克率领的红6军团“纪律严格、组织严密、行军能力强”。在萧克的带领之下,红6军团从敌人的围追堵截中穿越敌境2500余公里,成功地与贺龙多领导的红2军团汇合。

抗战期间,萧克又出任八路军120师副师长,地位直追聂帅和徐帅。八路军三大主力作战师的五位正副师长全部授衔为开国元帅,只有身为副师长的萧克被授予了开国上将军衔。

因此由于名额的限制,萧克也无法授予大将,只能屈居上将。不过正如萧克将军所言,对于他们这些老革命家来说其实“评不评衔、评什么衔,其实都无所谓”。

而这下许世友也真的服气了。红军时期,许世友做红四军军长的同一时期,林帅是红一军团的军团长,贺龙是红二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是红三军团的军团长,萧克是红六军团军团长。八路军初期,许世友是副旅长,而萧克则是副师长,而在抗日战争时期许世友的地位又是直接比萧克低了两级。既然萧克都能毫无怨言的接授上将军衔,那许世友自然也不话可说。

许世友的思想包袱很快便放下了,不得不说,周总理做思想的工作真是高明,仅用两句话便能使许世友心服口服。

其实不仅是许世友,在授衔时很多人都觉得自己的职位给低了。

王必成

王必成和王近山都被评为中将。王必成觉得自己的军衔太低,便找到老领导谭震林,希望他能去上面帮自己反应一下。谭震林还真去了,结果被上面一顿批评,为此王必成还专门去给谭震林登门道歉。

王近山也曾对人发过牢骚,嫌自己的军衔太低,这话传到他的老首长邓小平的耳朵里后,邓小平也将其严厉地批评了一顿,王近山也想通了。

王近山

其实全军授衔涉及方方面面,需要综合考虑,不可能做到让每个将军都满意,对此毛主席和周总理也是心知肚明,所以后来对一些确实立下大功但授衔偏低的将军们还专门采取了低衔高配的方法加以安抚。

而大多数开国将军还是对自己的军衔是毫无怨言的,因为在他们看来,好多战友都牺牲了,自己能够幸存就是最大的幸运,比起生命而言,地位和名誉便显得不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