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新公厕大门紧锁,钥匙在谁手里?

村里的旱厕还是那个老样子,苍蝇嗡嗡乱飞,刺鼻的臭味百米开外就能闻到。可就在旁边不到百步的地方,一座崭新公厕傲然矗立——可惜大门紧锁,村民们只能眼巴巴看着,成了“只好看不好用”的摆设。

这扎心一幕,正在山西运城稷山县多个村庄真实上演。

锁门新厕与熏人旧厕:村民的两难困境

稷山县太阳乡东里村、西里村、白池村、贾峪村、邢家庄村...记者走访多个村镇,看到的是同样的怪象:政府斥资230多万元新建的23座公厕,清一色被“铁将军”把门,内部设施崭新齐全却蒙尘闲置。

村民只能继续使用老旧旱厕,忍受着刺鼻异味与恶劣卫生条件。

当记者向吉家庄村委会工作人员提出使用新公厕时,对方的回应令人愕然:“平时不开门,省得打扫麻烦。”对方甚至提出,如果记者要用,“后面的清理打扫工作得由记者自己负责”。

门锁背后:怕麻烦与“嫌弃村民”的懒政思维

为何惠民工程成了摆设?村干部们自有逻辑:

“择活动日开放”成常态: 吉家庄村工作人员坦言,新公厕只在“村里有活动”时才开门。村民日常如厕需求?不在考虑之列。

“村民素质低”成挡箭牌: 东里村工作人员说得更直白:担心村民使用“带来维护难题”,索性“省却清扫之烦”。村民素质低,成了关闭公厕最理直气壮的理由。

检查时“表演式”开门: 讽刺的是,当地媒体(稷山融媒)曾发布敞开着新公厕大门的宣传视频。记者三次实地探访吉家庄村公厕,却次次遭遇铁锁。电话里村委满口答应“已打开”,现实中大门依然紧闭。

上级回应与基层现实:言行不一的尴尬

面对质疑,稷山县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信誓旦旦:“如果不是维修,厕所一定会对外开放。”然而在记者实地调查期间,一座座公厕始终紧锁。

记者在农业农村局想查询23座公厕的具体分布,竟也得不到明确答复。

一边是中央文件三令五申“用得上、长受益”、“专人管、有经费、定时清、无异味”;一边是基层将“省钱省事”置于村民基本需求之上,甚至以偏见筑起高墙。

锁住的门,锁不住的问题

门锁易开,心锁难解。

当村民被“嫌弃素质低”,当日常维护被视作“麻烦”,当公厕仅沦为应付检查的道具,锁住的不仅是厕所门,更是惠民政策落地的通道,是乡村人居环境真正改善的希望。

崭新的公厕静立村头,如同一个巨大的问号:这钥匙,究竟该由谁来掌管?这扇门,何时能为真正需要它的村民敞开?

公厕管理看似小事,折射出的却是作风与观念的大事。乡村振兴的路上,若连村民如厕这样的基本需求都保障不了,何谈更远的未来?

门锁背后,锁住的是信任,更是民心。

美丽公厕,只博领导眼球,拒绝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