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股权结构如同大树年轮,每一圈资本纹理都记录着发展轨迹。
在联想四十年的成长历程中,股东结构如同精密编织的网络,连接着国有资本、创业团队与国际市场。打开联想集团(00992.HK)与联想控股(03396.HK)两份股东名册,呈现的是三种不同底色的资本力量——代表国家科研力量的中科院、体现创业团队意志的持股平台、以及来自全球的专业投资机构。这三种力量共同绘制出中国科技企业独特的资本图谱。
一、国资底色:中科院的长期坚守
中国科学院控股有限公司(简称“国科控股”)是联想系最核心的国有股东。作为联想控股的第一大股东,国科控股持有29.05% 的股份。追溯到1984年,正是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20万元人民币初始投资,催生了这家日后成长为全球PC巨头的企业。四十年间,中科院始终保持着对联想控股的战略投资,即使在2009年转让部分股权引入战略投资者时,也明确表示“不谋求控股权,仅作为长期支持发展的第一大股东”。
国科控股对联想集团的持股则通过联想控股实现间接控制。联想控股作为联想集团的最大股东,持有其23.12% 的股份。这种“国资-控股平台-实体企业”的股权架构,既保障了国有资本对核心科技企业的持续影响力,又赋予企业充分的市场化运营空间。
在联想控股的股东名单中,还有多家国资背景机构的身影。中国泛海控股集团持股11.61% ,厦门国际银行北京分行持股5.37% ,它们与中科院共同构成联想系股权结构的国有资本基石。
二、创业团队:股权激励的代际传承
联想的发展史也是创业者股权不断沉淀和传承的历史。这部分股权主要通过两类主体持有。
员工持股平台是创业团队股权的主要载体。北京联持志远管理咨询中心(有限合伙)持有联想控股20.37% 的股份,是第二大股东。这个平台源于2001年成立的联想员工持股会,代表着600多位老员工的集体权益。另一家员工持股平台北京联恒永信投资中心持有联想控股3.98% 股份。这些平台如同资本蓄水池,将创业者的贡献转化为可传承的股权资产。
核心高管个人持股构成另一条股权纽带。在联想控股层面,创始人柳传志直接持股3.12% ,朱立南持股2.23% ,现任董事长宁旻持股1.59% 。在联想集团层面,CEO杨元庆通过Sureinvest Holdings Limited持股4.49% ,加上个人直接持有的1.25% ,合计持股比例达5.74% 。这些股权安排使管理层与企业利益深度绑定,保障战略执行的连续性。
三、国际资本:全球视野下的价值认同
联想的国际化不仅体现在业务布局上,也反映在股东结构中。国际专业投资机构持续增持,为联想注入全球资本视野。
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在2025年初持有联想集团5.03% 股份,尽管在1月减持至4.84%,仍是重要机构股东。知名投资机构Lazard Asset Management持有联想集团4.92% 股份。这些国际资本如同全球产业风向标,其持股行为反映对联想全球竞争力的认可。
在联想控股层面,外资持股相对分散但持续存在。先锋领航集团(Vanguard)和多维基金顾问公司分别持有联想控股0.82% 和0.61% 股份。虽然比例不高,但代表国际资本对中国科技投资平台的长期关注。
最新变动:资本版图的动态平衡
联想的股东结构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着市场环境和企业战略持续优化。
2025年4月,联想(北京)有限公司减持了所持深城交(301091)200万股股份,持股比例降至5.604%。这次减持属于履行事先披露的计划,体现联想系资本运作的规范性。
在金融投资领域,联想控股对汉口银行的持股比例因未参与增资而被稀释。2025年初汉口银行增资扩股后,联想持股比例从13.11%降至11.10%,由单一第一大股东变为第二大股东。这一调整反映联想控股持续优化投资组合,聚焦核心科技主业的战略方向。
在联想集团层面,外资机构持股呈现动态平衡特征。贝莱德2025年1月的减持属于常规仓位调整,而Lazard等机构保持稳定持仓。国际资本用真金白银表达对联想的信心。
香港交易所的电子屏上,联想集团的股票代码旁闪烁着实时交易数据。这些数字背后,是跨越四十年的资本故事——从北京中关村一间小平房起步,到如今汇聚全球资本的科技巨头。今天的联想股东名册上,中科院的国有资本、创业者的集体持股、国际机构的专业投资共同构成三原色,调绘出中国科技企业独特的资本图景。这幅图景中,没有单一色彩能够独占画布,多种资本的和谐共生才是企业持续成长的核心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