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旧伤复发错过世锦赛,全红婵未来成疑;陈若琳去留三选一,待遇不降反增

全红婵因旧伤复发退出2025全国跳水冠军赛,错失世锦赛直通,重返国家队悬而未决;

陈若琳入选国际游泳名人堂并接手赵仁杰,执教去向仍“3选1”,人事已转入总局、留队机会更高,年薪稳超六位数

真正让争议升温的,是9月她在暨南大学开学典礼上的身形变化

那天她穿着朴素,笑意不多,站在聚光灯下比巅峰时期略显壮实

网上立刻涌出“不自律”“体型影响竞技”的质疑,声音很刺耳

可在训练场边,教练和队友的目光是另一种味道,更多是等待和陪伴

我站在屏幕前看回放,也会暗暗问一句:跳水这项运动,真的是瘦就是王道吗

最新体测显示她体脂率从14%降到12%,垂直起跳增加3厘米,肌肉耐力提升20%,但整体线条仍偏壮

这是一种复杂的状态,身体在往好的方向调整,但视觉效果还没跟上

她8月重启跳台实战训练,配合中西医结合的康复方案,练完总要去做拉伸和冷疗,动作上靠AI捕捉系统逐帧校正,反复推敲起跳角度和入水时机

她每周安排6小时训练,采用中西医结合康复和AI动作捕捉系统校正技术细节

这样的节奏对一位刚入大学的国际级运动健将来说不轻松,课表和训练表像两张齿轮,卡得严丝合缝

是否回归国家队,将由11月大湾区全运会的表现和对手状态共同决定

教练组的原则很明确:不看热度,只看成绩和稳定性

现在的国家队,陈芋汐状态稳定,动作完成度像准星一样稳;

年轻小将蒋林静追得很紧,训练质量和赛场执行力都有亮点

陈芋汐保持高水平稳定输出,蒋林静等年轻小将追得很紧,这是她必须面对的现实强度

对全红婵来说,这不是靠名气就能过关的门槛,得拿出让人闭嘴的分数

说到底,青春期是绕不过去的一道坎

身高增长3厘米、体重增加5公斤,体型改变带来的不仅是衣服号码,还有身体重心、力量传导和空中姿态的微妙变化

奥运冠军高敏提醒,青春期体型变化是常态,关键是调整技术以适应身体重心

我认同这一点,跳水的美感不是瘦出来的,而是由力量、速度与控制编织出来的线

陈若琳在公开场合强调,科学训练要结合运动生理与营养学,不能为了“瘦”牺牲肌肉

这话听着朴实,却是很多运动员在恢复期最容易忽略的底线

如果把视角拉长,再看陈若琳的去向

她在2024年8月正式调入国家体育总局,2025年世锦赛后开始执教潜力小将赵仁杰,职业轨道其实已经在延展

陈若琳目前人事关系已转入国家体育总局,继续留队执教的可能性正在上升

留在国家队是第一条路,优势很清楚:她是奥运“五金”得主,熟悉大赛节奏,又有带队卫冕的履历,年轻队员跟着她能少走很多弯路

第二条,是回到江苏体育局担任教练

她的编制源头在江苏,省队正需要高水平教练构建青少年训练体系,把国家队的先进理念落地到地方

第三条,是前往校园任教

国家队与清华大学的共建模式已经跑了多年,体教融合成了趋势,像2025年清华学生跳水赛上,奥运冠军张家齐的出席与分享,就是一种“运动+教育”的互通示范

从现实考虑,待遇也许能解释“为什么稳”

无论去向如何,她的年薪水平都被业内估算为超过六位数,且赛事奖金另计

公开的预算数据里,省级跳水队教练年薪多在18万到25万,国家级教练普遍超过60万,这还没算大赛奖金和津贴

放到国际上,美国跳水教练平均年薪约4.4万美元,顶级教练能到6.3万美元,教育体系成熟但竞技资源不同

对中国跳水来说,强大的国家队平台和稳定的教练梯队,是长期霸榜的底层逻辑

中国跳水之所以长盛,是运动员与教练团队双轮驱动,谁也不是孤立的英雄

看全红婵今天的处境,很容易让人想起1999年的郭晶晶

那时候,她同样因为青春期发育被质疑“技术下滑”,但她把训练表调到更细,增加力量训练,围绕重心变化去优化起跳时机,结果拿下世锦赛3米板冠军,后来一路成为“跳水皇后”

别忘了郭晶晶当年也被质疑“发福”,结果通过结构性训练转身成为跳水皇后

这段历史不是要给全红婵“套剧本”,而是提醒我们:身体变化不是终点,而是新技术路径的起点

我尤其关心她的校园生活

9月13日,她以国际级运动健将身份保送暨南大学,弹性学制最长可达8年,可以兼顾学业与训练

这意味着她有更长的窗口去把身体调整到位,也有空间学习运动生理、营养学等“硬知识”,让训练和恢复更自洽

专业运动医学专家的意见也在反复被引用,青春期发育和家族易胖基因是主因,教练组已在优化饮食和核心力量上做了针对性调整

我更看重的是她自己有没有把这段时间当作“二次成长”

从目前的体测看,她没有躺平,数据在往上走,这是值得肯定的

这不是一场关于体重的较量,而是关于恢复、技术、时间和心态的耐力赛

全运会是她的窗口,也是检验“技术与稳定性”的赛场

对跳水而言,动作完成精度、入水水花控制、心理波动管理,每一项都是分数背后的逻辑

她的对手不只在台上,还有自己对身体变化的接受度

能不能把“壮实”的身形转化成力量与稳定,是她今年最大的命题

再说陈若琳,她刚刚入选2025年国际游泳名人堂,这份荣誉把她的行业地位又往上推了一格

职称上,她早在2023年就通过了江苏省高级教练评审,享受大学副教授待遇,职业资质完善

这样的人来到校园,会带来另一层意义:不只是培养冠军,还要培养懂科学、懂自我管理的“复合型运动员”

体教融合这条路,中国跳水已经在走,可能比我们想象得更快更稳

有人问我,全红婵能不能回国家队,我的回答一直是:看全运会,看稳定性

在全运会之前,留给她的每一次训练、每一次上台,都可能改变回归的天平

她曾用惊艳的水花让我们相信“天赋的爆发”,如今需要用扎实的恢复和稳准的技术让我们重新相信“耐心的力量”

如果她能把技术细节拧到位,分数自然会让争议闭嘴

而无论她归队与否

陈若琳的执教平台与资源都不太可能离开跳水这条主干道

这对中国跳水是好事,也让下一代运动员更有底气

竞技体育从来不靠一句“要自律”就能解决所有问题

它需要科学的训练,合理的恢复,清醒的心态,还需要时间

给她一点时间,给团队一点信任,给赛场一个答案

我想,这才是我们在这个秋天最该等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