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陈锡联的王牌 769 团:从抗日名团到援朝劲旅,这支部队藏着多少传奇?

抗战那阵子,坊间流传着一个抗日“四大名团”的说法,具体是这四个:

29军37师219团,团长吉星文,卢沟桥抗战时就在那儿跟日军硬刚;

13军89师529团,团长罗芳珪,在南口挡住了日军的进攻;

第9集团军88师524团,团长谢晋元,就是大名鼎鼎的“八百孤军”;

八路军129师385旅769团,团长陈锡联,夜袭阳明堡机场那仗就是他们打的。

今天咱们要说的主角,就是陈锡联。

一、太行猛将

开头提的这四个团,真论实打实的战斗力,大概也就罗芳珪的团能跟769团掰掰手腕。

为啥说陈锡联得从769团说起呢?因为刘伯承元帅特别看重他,给了他一个大多数纵队司令都没享过的待遇——把一个红军主力团的老底子完整保留了下来。

咱们拿中野各个纵队的情况比一比,重点看编成主力纵队后,还剩多少当年整建制的红军主力。

1纵是冀鲁豫的部队,往上数根源,是115师344旅分出来的。344旅那两个主力团687团、688团,番号压根没留在冀鲁豫军区和1纵,1纵基本是杨得志后来一点点带起来的队伍。

2纵是冀南的部队,陈再道当初带来的一部分771团兵力,后来全调走了。

3纵是太行的部队,从头到尾都保留着385旅769团的建制,从抗战打到解放战争,再到抗美援朝,就没散过伙。

4纵是太岳的部队,老底子是386旅,处处都有陈赓的印记,4纵倒是保留了一个基本完整的772团。

另外,385旅的770团跟着张才千去了陕甘宁,负责保卫中央。

陈锡联能有这待遇,跟那所谓的“四大名团”没啥关系。刘帅想留个完整的团建制,哪能被舆论牵着鼻子走?抗战和解放战争那会儿,将帅们做决策,根本轮不到舆论插嘴。

陈锡联能得到刘伯承那么深的信任,全靠他抗战时的表现。他这人力气,属于“一出场就惊艳,后面亮点不断”的类型。

“惊艳出场”自然就是夜袭阳明堡。当时陈锡联带着769团往前开,刘伯承一再叮嘱,这是129师的第一仗,头一回亮相必须打漂亮。

刘帅没给陈锡联规定具体任务,只跟这位“钢炮团长”说:“平型关一仗看下来,日军能打赢,但不好打。”

陈锡联这仗打得是真巧,既显出了红四方面军敢冲敢拼、作风勇猛的老传统,更体现了刘帅一路给他讲的正规化作战的效果。

虽说战斗规模不算大,就消灭了100多个日军警卫,烧了24架飞机,但在战役层面意义大了去了——直接打停了日军对忻口会战的空中支援,帮中国军队减少了好多伤亡。卫立煌后来回忆,就日军那几十架飞机,每天能把中国军队炸得伤亡一个团。

后来769团基本就在129师师部周围活动,算是刘帅直接指挥的主力,不管怎么整编,769团的番号都没动过。虽说分出去一些人到冀南当“种子”,但老团的基本架子一直都在。

抗战时搞精兵简政,769团一直是甲种团编制,全团快2000人,实力特别强。385旅另外两个团都是乙种、丙种团,14团最惨的时候缩到只剩900人。陈锡联在回忆录里老提769团保留建制和甲种编制的事,字里行间都透着骄傲。

不过也不是说番号老、建制全就一定行。有的老团回了陕北,慢慢改成警备部队,后来又改成种地的,战斗力差到连国军都笑话是“锄头部队”。

769团可是红四方面军的一面旗子,一直在打仗,而且总有个能力强的主将带着。这种部队关键时候不光能啃硬骨头,还能给兄弟部队打气,是主心骨一样的存在。

后来陈锡联当3纵司令,敢跟陈赓的4纵比一比,能甩开少了杨得志的1纵,还有王近山那支“小弟弟”6纵,跟769团的底子有很大关系。

二、低调崛起

刘邓首长这么看重他,陈锡联心里门儿清,也一直抓着机会证明自己。他有个特点:解放战争里只要刘帅让他打,几乎就没失手过。

比如屯留战斗,当时陈锡联带的还是太行纵队(3纵的前身),就是靠769团这个主力团的核心作用,完成了从游击战到正规化协同作战的关键转变,短时间内就带着其他部队一起冲锋。刘伯承战前还专门到太行纵队14团叮嘱,打仗得有耐心,要会指挥,不能一窝蜂往上冲。这仗打赢了,刘帅还挺满意。

之后的仗陈锡联场场不落,作为刘邓亲自指挥的四支主力纵队(1、2、3、6纵)之一,把太行部队的虎劲儿全保留下来了。不过在羊山集战役之前,陈锡联的地位隐隐比不过陈再道。中野有“三陈”,陈赓就不用说了,陈再道当年在红四方面军的资历也比陈锡联老。所以晋冀鲁豫野战军南下大别山之前,要是几个纵队协同作战,需要纵队司令统一指挥,陈再道指挥的次数比陈锡联多。毕竟陈再道当过冀南军区司令员,抗战时还指挥过4个野战旅,这份信任确实不一般。

转折点就出在羊山集战役。

这仗在解放战争里其实特别激烈,就是名气没其他战区那些“顶流战役”大——比如苏中、莱芜、孟良崮、四平、蟠龙三战这些。甚至连晋冀鲁豫野战军自己打的龙凤战役都比不上。

为啥呢?有三个原因:

第一,歼灭的敌人不算多,就一个整编师(还缺一个旅),大概1.4万人;

第二,灭的那个整66师名气不大,不是“五大主力”那种又有名又能打的;

第三,打法不算巧妙,也没啥特别抓眼球的噱头。

但要是论战役意义和组织难度,羊山集战役对中野太重要了,对参战的几个纵队司令也是个大考验。

从战略上看,刘伯承把4个主力纵队加各军区的兵力用到了极致:1纵和6纵连着灭了整32师、整70师,还能有余力挡着从金乡北上的援兵;让2纵和3纵集中力量打羊山集。

高明就高明在,刘伯承看准了国军兵团司令王敬久指挥不行——又笨又胆小。整66师师长宋瑞珂他们回忆,王敬久本来就不敢在鲁西南跟刘伯承打,借着治牙的由头跑到上海。蒋介石硬把他催回来,他一百八十个不情愿才回金乡。

有次他到整66师开会,本来想给将领们讲十个字的战法,结果讲到第九个忘了最后一个,干脆不讲了,把宋瑞珂他们都看笑话了。从这就能看出他指挥得多松散。

至于王敬久这人,也是个“奇葩”——蒋介石为啥非要用这么个草包指挥五大主力、指挥土木系的部队?这里面事儿不少,大家要是感兴趣,评论区留个言,回头看情况专门讲讲他。

刘伯承也不是能掐会算知道王敬久的一举一动,就是看国军各部的行动,敏锐察觉到敌人指挥乱得很,所以才敢把4个主力纵队拆开,达成南北钳制、两面配合的效果。这给前线战士的感觉就是:“咱兵力是少,但刘司令员总有办法!”能把部队带成这样,太成功了!

要说含金量,我觉得不比粟裕指挥的最难的苏中战役差。

回到陈锡联这儿,羊山集战役也是他在整个野战军里地位升降的转折点。

一开始2纵、3纵打羊山集没打下来,听说刘伯承都发火了,换了主攻指挥员,让陈锡联统一指挥两个纵队加6纵16旅。陈锡联在回忆录里没好意思说兄弟部队的不是,只说自己重新定了进攻方案。

原先的方案错在哪儿呢?2纵和3纵各打各的,2纵从西边攻,3纵从东边攻。这样虽然各自指挥方便,战后也好分功劳,但犯了“平均用力”的毛病——每个进攻点都没形成绝对优势兵力。

整66师好歹是土木系的主力,战术素质不差,靠着工事硬扛。精锐士兵加靠谱的工事,对进攻方来说就是噩梦。晚上冲上去占了点阵地,天亮就守不住,还得撤回来,两个纵队伤亡都不小。

从7月15日打到24日,两边都熬不住了:蒋介石下死命令让各路援军赶紧上;毛主席也接连发电报催刘帅,让赶紧南下别恋战。

刘帅让陈再道、陈锡联到前线仔细观察,找破敌的法子。陈锡联自己琢磨了个新方案:把2纵、3纵、6纵16旅、冀鲁豫军区独1旅凑一块儿,从北、东、西三面进攻。

这方案等于是打乱了原来的部署,陈锡联在电话里跟李达参谋长汇报了一个多小时,能看出调整部署的风险有多大。李达汇报给刘伯承,刘帅一口答应:“就这么打!”

这么一调整兵力,效果立马就出来了。27日发起总攻,3纵7旅19团(就是老红军团769团)和6纵16旅46团一起冲上了羊山集主峰。这时候国军还能守,但再也没法反冲锋了——制高点一丢,火力能压住集子里的敌人,进攻就顺多了。到28号夜里,整66师残部全被消灭,中将师长宋瑞珂也被活捉了。

羊山集这一仗,陈锡联反应快、判断准,还能打破纵队之间的“小圈子”,显出了兵团级指挥员的水平,刘帅也更坚定了培养他的心思。

三、“钢炮上将”的遗憾

之后南下大别山,3纵慢慢抓住机会,每次打仗都当主力。陈锡联有手绝活:只要逮着机会,兵力有两倍以上优势,就敢把敌人团团围住全歼,一点渣都不剩。

比如1947年10月的张家店战斗,3纵撞上了整编88师——一个师部加一个整62旅。这是支川军,刚跟3纵9旅接触就觉得不对劲,想跑已经晚了,被陈锡联包了饺子,就跑了个整62旅旅长张世光。这跟南进路上2纵老被杂牌军缠着想比,反差太大了。

转出大别山后,3纵又打了宛东、宛西战役。淮海战役开打,3纵受命用一个纵队的兵力去打敌重兵防守的宿县。当时3纵就1.7万人,宿县守敌有1.4万人(有的资料说1.3万多),主力还是黄百韬的148师。陈锡联硬是凭着硬实力,硬生生把宿县拿了下来,守敌全被消灭,表现特别抢眼。

围歼黄维兵团的时候,最先拖住、打懵黄维的是陈赓和4纵。后来包围总攻,陈赓、王近山、陈锡联各带一个攻击集团。华野陈毅带着援兵到了之后,王近山把指挥位让给了陈毅。“三陈”打一个黄维,把他打得彻底没脾气。

中野各纵战斗力谁第一?论综合实力和主官能力,陈赓肯定是实打实的第一。但论纵队战斗力和临场指挥,从没败过的“钢炮纵队”(3纵)似乎比4纵还稍强一点。不过陈赓是前辈,也不屑于跟陈锡联比,3纵和4纵算是第一梯队。

1纵和6纵各有长短,实力差不多。要是论个人勇武、军人那股拼劲,王近山的“疯子”劲儿比稳重型的杨勇要足一些。

陈锡联最大的遗憾,是没能去朝鲜战场。1950年10月他去当炮兵司令员,直到1951年4月才跟刘亚楼去朝鲜看了看,但没指挥过志愿军炮兵作战。

至于他和陈赓的关系,那是真不错,陈锡联大概从来没想着跟陈赓比高低。1943年陈锡联去延安学习,拜见毛主席的时候,陈赓当面介绍:“这是陈锡联,外号小钢炮。”陈锡联也不生气,还借着这外号跟毛主席拉近了距离。后来去见朱老总,因为陈锡联之前带769团护送过朱老总,在八路军前方指挥部当警卫时也常见面,陈赓就没跟着。陈锡联回忆说,他进去跟朱老总说话,陈赓就在院子里用杆子打苹果树。等朱老总送他们走,陈赓就假装说:“老总,树下掉了好多果子。”朱老总说:“掉下来就捡去吃吧。”俩人就把口袋全装满,回去吃了好几天。从这就能看出他俩感情多铁。#热问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