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中国利益,美越协议打击中国转运,不到几小时,中方官宣行动
随着美国与多国达成的对等关税暂停期进入最后阶段,全球贸易关系再度陷入微妙博弈。
在这场以关税为筹码的谈判中,7月3日美越贸易协议的签署引发国际关注。
协议将美国对越南商品平均关税从46%降至20%,但附加了越南需向美国“完全开放市场”以及经越转口货物征收40%关税的双重条款。
中方的立场在协议公布后迅速显现。
中国商务部在美越签署协议后数小时发表声明,明确指出反对任何损害中国利益的行为,并已启动影响评估程序。
这种快速反应揭示出此次协议可能对中国企业产生的实质性影响——据越南海关统计,目前在越中资企业超过4000家,其中三分之一涉及转运贸易,这些企业将直面40%的高关税壁垒。
中美贸易战以来,中企向越南迁移形成三种类型。
实体生产型企业在越南完成产品加工组装,这类企业因符合当地实质性生产条件,受影响相对有限;供应链配套型企业主要为在越制造业提供原材料,约占据越南钢铁、纺织原料进口量的65%;风险最大的是转运型企业,这类公司将中国生产的商品经越南简单贴标后出口美国,其业务模式在美越新关税政策下已显露结构性缺陷。
越南经济结构中的中国要素成为关键变量。
北部六省工业园区约4%的工业用电依赖中国供应,纺织业60%的原材料、稀土永磁体生产80%的关键材料均需从中国进口。
截至2023年一季度,中国对越直接投资存量达280亿美元,占越南外资总额的18%,持续保持最大投资来源国地位。
这种深度依存关系使越南在向美国市场倾斜时面临供应链稳定性考验。
美方承诺的局限性正在显现。
协议未回应越南核心诉求中的市场经济地位认定,也未解除对越高科技产品出口限制。
与此相对,越南对美出口集中度已达32%,而同期对华贸易占比维持在22%,多元化贸易格局出现失衡迹象。
这种单一市场依赖可能削弱越南应对国际贸易波动的弹性。
当前局势揭示出国际贸易关系的复杂性。
美国通过对转口贸易设置高关税门槛,实质上构建起针对特定贸易模式的政策过滤机制。
越南虽然获得短期关税减免,但需承担市场准入扩大可能引发的产业控制权转移风险。
中国作为区域供应链的核心节点,其原材料供给和技术输出能力仍是越南制造业不可或缺的支撑要素。
贸易政策的调整向来牵动多方利益。
在美越协议落地实施后,约120亿美元规模的转口贸易面临重新布局压力,可能引发中企在东南亚地区的二次产业迁移。
这种变化既考验企业的供应链调整能力,也检测各国政策制定者在开放与保护之间的平衡智慧。
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深度重构,各参与方的决策将影响未来数年的经济格局演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