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谁还敢说“户外”俩字冷僻?
174公里、1万米爬升、20小时鏖战、跨越三国,这不是魔幻小说,这是真实存在的UTMB环勃朗峰越野跑。刚结束的这场“越野跑奥运会”,中国选手四郎多吉跑了个第四,刷新亚洲纪录!要知道,全世界每年有1万多跑友削尖脑袋挤进法国小镇霞慕尼,就是为了和五万人一起,在勃朗峰下感受那啥——“脚下生风,装备比天还贵,人比景还多,累得比牛还狠”的世界级大Party。难不成,这回咱中国人已经不止能看热闹,还能在赛场正中间大放异彩了?“野路子”也能跑出世界巅峰,咱服不服?
前几年,越野跑这玩意儿要么是“装备党”的炫技,要么是自虐狂的小众狂欢。朋友圈里不是在晒雪山就是丛林;小红书里各种“身披金甲、脚踏风火轮”的神仙装备照,动辄上万元。可这回UTMB一打榜,四郎多吉一脚蹬出去,亚洲最好成绩就这样诞生了。问题来了——这是国内越野产业的井喷?还是品牌营销的高潮?或者说,其实咱中国人也早等着“上桌吃肉”啦?
看着HOKA、Salomon等大牌争奇斗艳,凯乐石、高驰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也不甘示弱,仗着UTMB这舞台,全球观众都被“种草”得睁大了眼。地产老板办起了赛,装备厂商卷上了科技,连打酱油的背包都能讲出“航空材料+空气动力学+无缝贴合”的高大上故事。现在的中国越野跑产业,就像包饺子一样,什么馅儿都有、啥人都搅合进来,到底是风口来袭,还是风中凌乱?
一层层剖开这块越野“大蛋糕”,其实UTMB之所以这么火,底层逻辑就两个字场面。先是勃朗峰风景秀得堪比人间仙境,之后品牌把补给站、拱门、限定装备、互动活动搞得热热闹闹,最后全球潮人勇士齐聚法国小镇,成堆地往山里撒欢。UTMB变成了商家争夺市场的“大秀场”,也是中国制造全球化的窗口。
再看国内,UTMB把世界系列赛搬进了宁海、厦门、大境门古长城、阳朔这些地方,说真的,山水画儿里跑步,谁能不动心?今年四川大蜀道首开100英里组别,报名三天爆满,这就是中国人对体育、对健康新生活方式的真心渴望。以及,越来越多海外新品牌(什么NNormal啊、Norda啊、SPEEDLAND啊)扎堆进军中国市场,卷价格卷功能,不怕街头巷尾只怕消费者不认账。
普通老百姓咋看呢?“以前看到这些山地长距离比赛,感觉都是疯子在搞自虐;现在身边三姑六婆都开始捣腾越野装备,报名还有社群组织周末郊游。”这“野跑潮”眼瞅着成了都市白领减压新方式——早上公司内卷,周末就去山林“心灵排毒”了。看起来一切欣欣向荣,但是否真那么美好?
这场“全民越野”的假性繁荣,背后其实“水很深”。表面看中国选手成绩高、赛事如火如荼,品牌也赚得盆满钵满,似乎皆大欢喜。可只要你真进圈,立即发现,国产装备品牌高端市场难啃,核心科技90%还得靠进口;赛事运作专业性差距犹存,门票、装备、差旅成本高到能下奶茶六个月。
反对声音不绝于耳“这不是体育,是资本的秀场”,“平民都跑不起,装备都整不起,离我们太远”,还有底层赛事乱象、山寨装备滥竽充数、安全管理隐患等等,都藏在繁华表象下。
虽然越野跑热潮把一众中国品牌吹得飞起,实际真正能叫板国际巨头的寥寥无几。有户外圈“老司机”评价“你瞅瞅高原赛事、极限装备,咱现在还是洋品牌占主角,凯乐石、高驰只能混个脸熟。”赛事本身也在互联网热度、地方政策博弈、资本收割等夹缝中艰难成长,门槛一点没降,社群压力反而倍增,连自拍也得用高端无人机才行。越野跑从“草根逆袭”转身滚成“精英派对”,难免让一众“穷人玩家”望山兴叹。
本以为中国选手在UTMB站住脚,就是华丽转身、全民狂欢的结局了?大错特错,最牛的反转来了。中国不仅飞出一批超级选手,UTMB还直接将世界系列赛主场搬来了中国,光是2025年云丘山一站,就搞成全球规模最大,报名数一骑绝尘!四川剑门关报名三天秒杀,厦门、宁海如火如荼,连张家界的XTERRA系列赛都成了“最美风景里的越野跑”。
看点远不止于赛事本身。中国户外装备品牌迎来窗口期,国际品牌继续“飘洋过海来看你”,本土品牌以小博大,加入国际军备竞赛。FILA从都市入手玩体验科技、迪桑特把滑雪、铁三、高尔夫通通碾成时尚、美学、功能一体化大IP,lululemon花里胡哨做“触感科学”,瞄准都市丽人,连卫衣都卷出“黑科技”。国产品牌慧眼识珠,“体验+科技+情感价值”三管齐下,把专业装备从单一“可用”升级到“可码、可炫、可抚慰情感”,堪比段子手进军科技圈。
你以为这只是一场比赛?早就是“生活方式C位担当”的圈层文化。新锐户外品牌、IP活动、社群经济、内容变现、科技潮玩……都卷上山了。美景老爸、装备大神、越野女王齐上阵,朋友圈一炸锅,刷屏成常态。曾经讲“体验为王”、“产品为王”,现在是“谁能抓住用户情绪、谁能引发美学共振、谁能灵活借东风走世界”,中国户外装备这波新潮,不就是当年的“国货之光”翻版?
然而热闹归热闹,真要看门道,户外赛道的隐忧依然暗潮涌动。虽然品牌在技术和体验创新上下死功夫——FILA缔造科技膜、迪桑特九十年精工、lululemon搭上“触感+社交”快车——但市场整体说到底还是“狼多肉少”。想从“装备党”的小众欢愉升级为大众消费的新常态,并不容易。
最棘手的,就是极致场景的内卷导致“轻户外”与“专业极限”割裂加剧。普通人“上山容易下山难”,竹杠加得贼高,一不小心钱包和膝盖“齐崩盘”。另一边,本土企业“科技创新”的旗号喊了十年,仍然核心技术受限,充斥大量低价“伪科技”驱逐真正的好产品,劣币驱逐良币。品牌多,方向乱,专利保护难,营销和产品“鱼龙混杂”。
无论赛事还是装备,普及的真正门槛并不是消费力,而是文化认同——有没有让人打心眼里觉得,“户外生活”就是我的生活方式。这点看似简单,实际最难。如今市面上爆款装备和高端赛事几乎被头部品牌和精英群体把控,广大普通人依然只能“云越野”,热情被割韭菜,距离“全民共振”还有老长一段路。
这越野跑赛道看着热火朝天,不外乎两种剧本——一种是资本、品牌、装备、科技齐上阵,把越野跑赛场高高举起,让老百姓仰望;另一种是全民健身真深入骨髓,装备价格亲民,赛事参与便利,把精英运动真搞成了百姓生活。现在风口正旺,品牌军事竞赛花里胡哨,消费者一边涨见识,一边还猛掏腰包。假如只要兜里有钱、朋友圈够亮,就能成为“户外达人”,如此拼爹的全民热潮,和小时候“穿新鞋走泥路”的劲儿其实差不多——看着挺唬人,实则虚火一场?
咱中国品牌确实走出国门,精英选手也能在世界舞台“打榜单”,直接让世界见识了中国速度和专业。但底层玩家还在看热闹,大众消费距离“人人可越野”还有老大一段路。不是真的全民参与,只是一场“资本+IP+情绪经济”的互联网热潮罢了。
你怎么看——越野跑的未来究竟是全民健身的曙光,还是商家包装下的“精英自嗨”狂欢?赛事门票、装备价格越来越贵,普通人“看得起热闹,玩不起真格”,你觉得等户外装备像烤红薯一样“随手可得”,全民越野的春天才会来到吗?欢迎一键评论,咱们走心侃一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