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这么一个人,他在短短几年里,让“老百姓唱起了歌,皇帝上吊了脖”,还让一整座王朝就此画上句号。你以为他是英雄,别人说他是恶棍;你说他匡扶正义,别人却骂他草菅人命。这样饱受争议、跌宕起伏的生命故事,究竟是真英雄的悲歌,还是乱世巨寇的丑闻?一个出身贫寒的农民,为什么能搅动历史的风云,问鼎中原?他的成败背后,又藏着怎样的秘密?
有人说李自成是民间“活阎王”,有人却把他奉作推翻明朝的草根英雄。光在坊间,关于他的争吵就没消停过:一边指责他“杀人如麻、祸国殃民”,一边却歌颂他“爱护百姓、劫富济贫”。这种南辕北辙的说法,到底哪个是真的?再看正史,又有多少“真相”是被铸成石碑的,又有哪一些,不过是大家关起门来,各说各话?
闯王李自成,到底是怎样一步步从陕北的小山村里,逆袭成手握百万兵权的“新明主”?他的传奇与争议,值得我们仔细扒一扒。别急,故事远没到头……
李自成的故事并没有从什么金戈铁马开始,更贴切点说,他是从泥水里的苦孩子熬出来的。他出生在陕北米脂县,家境贫寒得像咱小时候看老电影里的“贫农”。家里种地吃不饱,年轻时当过牧童、学过打铁,后来还去当了和尚,结果恶劣的生活状况让他走进了驿站,当了一名驿卒——说白了,就是给官府送急信的快递员。
但驿卒这活不好干,既要忍受饿肚子,还要顶着狼虫虎豹、贼人盗匪。经常还得被拖欠工钱,吃不上、穿不暖。正是这些苦日子,一点点把李自成锻造成了“命硬”的汉子,也让他在流转各地时,结识了一大票打得过、拼得起的好兄弟。这伙人后来可都是名头响当当的将军和义军领袖。
明朝末年的日子,不比现代打工人996还难承受。农民活不下去,士绅欺负人,老天爷不给饭,贪官污吏要钱。如果你家欠了债还不起,有狗官就会把你全家投进牢房,连拖带拉,可能命都没了。普通老百姓怨声载道,义军到处出现,大家门口还得留一道“备用的后门”防官兵抄家。
有的老百姓说,李自成起兵是被官府逼出来的,连口热饭都吃不上,只能铤而走险;也有村里年长的说,李自成有当大王的命,让大家有个盼头。可不管外人怎么议论,米脂县的乡亲都记得,这孩子从小就仗义疏财,还爱替穷人打抱不平。
等到李自成真的揭竿而起,局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说是占山为王,头几年其实是玩命跑路。一次又一次被明军围剿,兄弟们死的死,散的散,残酷得像是用命在赌博。有些史料记载,李自成带着的义军从好几万人减员到只剩下一两千。几度全军覆灭,却依然咬牙不降。
要说李自成是“英雄”,很多人会冷笑,说你别把贼头美化成圣人。明朝的文人和许多后来的史书,也不惯着他,甚至直接冠以“魔王、乱臣贼子”的大帽子。他们写他阴险狡诈、轻信谗言、滥用杀戮。有人列举开封被围,百姓生灵涂炭,李自成难逃其责。更有甚者,直接把他和那些无恶不作的悍匪混为一谈。
可熟悉民间疾苦的,倒觉得李自成不全是“杀人如麻”。他确实打着“均田免粮”“三年免征”的口号,专门抢暴富大户,常常下令严查骚扰百姓的兵士,不许“淫掠民女杀无辜”。就像今天有人喊“房贷全免”,底层百姓当然跟着起哄、跟着唱“闯王来了不用还钱”。
但大环境的动荡,也让他的善政很难全面实施。哪怕李自成本人严令军纪,乱世依旧是乱世。百姓面对义军和官军,有时也只有“谁狠怕谁、谁近依谁”的无奈。喊口号容易,做起来难。他身为起义军首领,身后队伍数十万,真能做到滴水不漏?恐怕只能说,尽人事,听天命。
反对者的声音此起彼伏,有的说他晚节不保,进了北京后就鹅毛大摆、官帽一带,贪图享乐,立场马上变了;有的甚至认为,他最终败亡不是“怀才不遇”,而是能力和谋略都不够,遇到清军,这只“草根龙虎”就露了怯。
“李自成到底是英雄,还是魔鬼?”这个问题,连几百年过去的后人都还吵得面红耳赤。政权更迭之下,一夜成王败寇,局内人也一脸茫然。
很多人也许没从课本上学过“绳池冰渡”,可这场逃出生天的戏,换成现代,就是闯Boss级别的生死突围。李自成带着残兵败将,被官军十面包抄,眼看弹尽粮绝。就在敌军以为“大势已去”,他利用黄河结冰,一夜之间踩着冰逃出生天,义军全身而退。明军几万兵追到河边,只能望冰兴叹,眼睁睁看着他带着队伍安然离开。
紧接着,一边是体制内的“降将”明智投诚,一边是流寇中各路群雄纷纷合并。原来打着各自旗号的“兄弟山头”,都开始挂闯王大旗。像打扑克一样,李自成手里的牌越抓越多,张献忠、罗汝才都不得不“名义归顺”。
但大树底下好乘凉,也容易结怨。李自成杀了有嫌疑的罗汝才、贺一龙这种激进行为,不只是“杀鸡儆猴”,还是担心“兄弟反咬一口”。没了义气,换来的是山头派系逐步统一,但也在团队内部埋下了不信任的雷。
等到他以“顺王”姿态,带兵百万、威震京师,众多原明朝旧官纷纷折节归降,李氏一夜之间称王称帝。他的军队、文官、策略、人才,全都齐备,气势如虹。明朝垮台,天子自尽,中原大地沸腾,这不就是草根传奇的巅峰?
历史的鼓点还在擂响,他却没料到,最危险的敌人并不是明王朝的残余,而是关外悄然崛起的满清铁骑——李自成的指挥部,却没人真正重视这个北方“看客”。
表面上看,北京城已易主,大顺王朝站在高光时刻。可热闹背后,却是危机四伏。新政令下,地方豪强暗中使绊,原本投降的“降官”见风使舵,李自成还误信了“顺利收编吴三桂”的大计。结果剧情急转直下:吴三桂被激怒、一怒回头,山海关成了顺军的“滑铁卢”。
再之后,满清铁骑如神兵天降,与吴三桂合兵一处,打得顺军溃不成军。拥兵百万,一败涂地。李自成从山巅跌入谷底,不仅主力全线溃散,就连背后的“兄弟”也接连反水投敌。北京刚刚易主,又迅速失守,一时间四面楚歌。
退回陕西、本想据险再起,却没料到“自己人也靠不住”。将领、文官接连失散,前有追兵,后有冷箭。清军一追到底,把李自成从中原打到了湖北,一路死伤、俘虏累累。最终只能带着二十八个卫兵,在九宫山遭民团袭击,不幸中箭而亡,连最后一口气,也吹得让人唏嘘。
恨只恨,计划东山再起的希望落空,昔日兄弟四分五裂。没了主心骨,剩下的顺军、川军,谁也聚不起来再掀风浪。现实就像一场急风骤雨,说散就散。
一会儿说他“点石成金”,一会儿又骂他“出尔反尔”。你问我信哪个?我都信一半。能把明朝“撂倒”,本事自然有;可最后让清军捡便宜,结局属实窝囊。要夸他千古一帝,我怕吹破牛皮;要黑他十恶不赦,历史账本上可查得明明白白。
完美人物,那是小说;乱世枭雄,本来就有瑕疵。李自成的成败,说到底,就是乱世里泥水里打拼出来的一副牌。有成有败,难有人全赢。
到底是“闯王替天行道”,还是真的“流寇祸国”?如果没有李自成,明朝能不能多熬几年,清军会不会靠着“三十六计”照样入关?有人说他成也民心败也民心,有人却骂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你怎么看李自成——中国农民的英雄,还是失败的悲剧主角?历史的这笔账,是该记在他的名字上,还是“天意如此”?欢迎在评论区杠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