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关注不迷路
在硅谷,创业者的成功故事总是带着某种“传奇色彩”。
有人靠一个想法改变行业,有人靠一次赌注翻身,但今天要讲的主角:
Figma创始人迪伦·菲尔德——却走了一条“反套路”的路子。
他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天才少年,也没有一鸣惊人的爆款产品,甚至创业初期差点把公司搞到“破产”。
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带着一群“非主流”团队,硬是把一个浏览器里的3D小球,做成了估值563亿美元的AI设计巨头。
一、辍学创业,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为了“试试看”
2011年,19岁的迪伦·菲尔德还是布朗大学计算机系的大二学生。
那年他干了两件事:
1. 随手填了一张奖学金申请表:他听说“蒂尔奖学金”能拿10万美元去创业,就趁着截止前两小时草草提交了申请。
2. 漏掉了SAT成绩:理由是“这玩意儿既测不出真本事又容易作弊”。
当时没人想到,这个“随便试试”的申请,会成为他人生转折点。
几个月后,他收到了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奖学金通知:
10万美元,条件是“辍学去创业”。
菲尔德没有犹豫,直接退了学。
但他的第一个创业项目,听起来有点“离谱”:用无人机抓酒驾司机。
结果呢?这个项目很快失败了。
“失败的原因很简单,技术不成熟,市场也不需要。”
菲尔德后来在采访中自嘲,“但至少我明白了,创业不是靠‘改变世界’的口号,而是得先解决一个具体的小问题。”
二、Figma诞生:从3D小球到“在线PS”
2012年,菲尔德和大学同学埃文·华莱士(Evan Wallace)开始捣鼓一个新项目:用浏览器运行设计工具。
他们的第一个“产品”是什么?
一个能在网上滚动的3D小球。
听起来没什么用,但背后的技术逻辑是:
让设计工具不再依赖本地软件,而是通过浏览器运行。
当时,Adobe刚刚宣布停止开发经典设计工具Fireworks。
菲尔德意识到:“设计师需要更轻便、协作性更强的工具。”
于是,Figma诞生了——一个“浏览器里的Photoshop”。
但初期的Figma,差点活不下去:
技术不成熟:早期版本卡顿严重,设计师用着“像在用慢动作播放的视频”。
市场不买账:投资人觉得“在线设计”是伪需求,甚至有人直接说“这玩意儿永远干不过Adobe”。
团队动荡:核心成员陆续离职,最艰难时,公司只剩不到5个人。
三、转折点:学会“听劝”,从“技术宅”变成“产品经理”
2014年,Figma遇到了第一次“生死危机”。
投资人约翰·里利(John Lilly)在一次会议上直接摊牌:
“你们的产品太难用了,必须改。”
菲尔德没有硬扛,而是做了一件看似简单但很多创业者做不到的事:
低头认错,然后行动。
他做了三件事:
1. 亲自当客服:在社交媒体上挨个给设计师发测试权限,甚至主动约用户喝咖啡,听他们吐槽。
2. 招对人:请来了曾在Adobe工作15年的Sho Kuwamoto。
这位老将帮Figma重新梳理了产品逻辑,推出了首个免费预览版。
3. 聚焦“协作”:
把实时协作功能作为核心卖点,解决了设计师“版本混乱”的痛点。
结果呢?
Coda、Uber等公司成了Figma的早期客户,设计师们开始在社交媒体上自发宣传:
“终于不用再传压缩包了。”
四、AI不是救命稻草,而是“工具升级”
2020年,疫情让远程办公成为刚需。
Figma的在线设计平台用户数暴涨,当年收入突破7500万美元。
但菲尔德没有止步于此。他意识到,AI才是未来设计的“下一个台阶”。
2023年,Figma推出FigmaMake:
一个能通过自然语言生成设计原型的AI工具。
用户只需输入一句“帮我设计一个电商首页”,系统就能生成可编辑的界面。
但AI不是“魔法”,而是“工具”:
菲尔德多次强调,AI不是取代设计师,而是“帮他们省掉重复劳动”。
Figma的AI功能,比如自动重命名图层、批量调整颜色,都是基于真实用户反馈开发的。
公司甚至在招股书中提醒风险:
“如果其他软件集成AI太快,Figma的优势可能会消失。”
五、上市不是终点,而是“提醒大家别飘”
2025年7月31日,Figma在纽交所上市,股价当天暴涨250%,市值冲到563亿美元。
但菲尔德在采访中说:“股价就是个快照,下一秒可能就换画风了。”
这句话,可能是对硅谷“造富神话”的最好注解。
Figma的成功,没有“颠覆行业”,也没有“大战巨头”:
它只是解决了设计师的“版本混乱”问题;
它只是让协作变得更简单;
它只是比Adobe更早意识到“在线工具+AI”是趋势。
六、从菲尔德身上,我们能学到什么?
1. “辍学创业”不是万能药:
菲尔德的成功靠的不是“辍学”本身,而是持续学习能力。
2. 听用户反馈比“自嗨”重要:
早期Figma差点死于“技术宅自嗨”,后来靠“听劝”活了下来。
3. AI不是玄学,是工具:
Figma的AI功能,都是为了解决具体问题,而不是为了“讲故事”。
最后说句实在话:
Figma的故事里,没有“天才少年一夜暴富”,也没有“逆袭打脸”。
它只是一个创业者,在正确的时间,做了一件“刚好需要”的事,然后坚持了下来。
或许,这才是硅谷最值得被记住的“普通成功学”。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