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听着像段子,落到自己家头上,可比朋友圈的鸡汤狠多了。你要是路过我小妹家,保准能闻到一股带着外卖味儿、混着老烟头的“现代都市气息”。沙发上的人不换,换的只有游戏账号和快递盒。时间像没电的钟表,停在五年前——那会儿疫情刚爆发,妹夫一脚踏进“无限宅家”模式,眼神里多了点电竞的光,少了点生活的味道。
每次小妹在群里说起她家那点事,亲戚们都像看直播一样两眼放光。小妹夫的逻辑我都快背下来了:“我也不是不想努力,关键是现在工作难找,学历又不高,出去能干啥?家里有爸妈的退休金,何苦给自己找不痛快?”你要说他混吃等死吧,人家还真不服气。白天接送孩子,周末陪老头下棋。自称“新型家庭主夫”,还带点自嘲,但那份理直气壮,真不是谁都能练出来的。
厨房里,小妹洗碗的手腕上,镯子裂开一道缝,好像也跟着她的耐心裂了。孩子要平衡车没戏,妹夫倒是毫不手软给自己换了键盘。每次小妹说起这些,语气里总带着点笑,像是在跟生活打太极。她说:“我不是怕没钱,是怕孩子以后觉得,啃老是天经地义。”这话听着轻巧,背后却是她贴着膏药的腰和半夜偷偷掉的眼泪。
有时候我去他们家,坐在沙发边上,看着妹夫操作键盘,屏幕里枪声不断,现实里牛奶箱等着小妹搬。外卖盒子摞成小山,烟灰缸快溢出来。他头也不抬,丢给我一句:“你看小周学历高,升主管。我出去只能送外卖,你愿意你妹夫干那个?”我一时还真接不住这球。可谁的生活又不是一地鸡毛?有的人熬夜加班赚绩效,有的人在家里薅养老金,美其名曰“躺平”。2023年青年失业率破21%,这数字明晃晃地摆着,连体育明星都得转型卖货、开馆子。你以为躺平是个性,其实是大势所趋。
啃老不是新词,翻翻家长里短,谁家没个“温柔陷阱”。上一代人觉得,养儿防老理所当然,退休金能花到孙子上大学,何必逼孩子出去受罪?妹夫的底气,八成就来自这种家庭“温情”。可温情久了就是温水煮青蛙,等小妹实在撑不住,才发现自己成了那个被消耗的“主力”。
有时候我看小妹搬牛奶,腰上贴着膏药,脸上带点笑,像个习惯了疼痛的运动员。她怕的不是钱不够花,而是孩子作文里写“我爸爸打游戏厉害”,老师还夸孩子真实。那种窒息感,一般人真体会不到。她说,最怕孩子觉得啃老是常态,将来再难也不会主动去争。啃老,慢慢地成了生活的主旋律,像空气一样,谁都不觉得稀奇。
你说啃老是选择还是无奈?光看数据,2022年新增就业人数创十年新低,社会容错率低得像网吧凌晨的积分榜。有人拼到头秃,有人直接关机重启。体育圈那些退役球星,退下来有的开直播,有的回家养娃,谁不是在现实面前低过头?妹夫打游戏、帮家里做点杂事,心安理得。可生活不会因为你理直气壮就温柔以待。
有趣的是,每次啃老话题一上热搜,网友们评论区像春晚现场,花样百出。有的说“没啥丢人的,能啃就啃”,有的反手一句“早晚得还”。有时候我都怀疑,这世道已经卷到让啃老都成了“求稳”的正解。你说这是社会病,也好,家庭悲剧也罢,反正现实没打算给你剧本。
想想小妹的日常,比电视剧还精彩。凌晨两点的超市仓库,她一个人坐在货架下,手里攥着刚交的兴趣班费单子,背后是还没还完的房贷。妹夫还在家里打怪升级,偶尔喊一声“快点洗碗”,孩子在旁边写作业。她说她已经习惯了不指望谁,自己扛着才是常态。
啃老不是笑话,更不是英雄主义。有时候就是一地碎玻璃,踩着疼,扔又舍不得。每个家庭里的啃老故事,都是生活咬人的一口。你说,啃老到底是社会的锅,还是家庭的软肋?其实谁都不想被生活按在地上摩擦,谁都想赢一把。你家有啃老的故事吗?留言说说,咱们一起唠唠这锅日子里的烟火气,反正天塌下来,也得先把牛奶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