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冯白驹建国后的政治轨迹

1、央地关系:从放权转向集权

红军进驻陕北之后,我党果断放弃了集权化的领导模式,转而倡导地方自主的抵抗战略,其核心目标在于保障各地根据地的稳固与持续繁荣。

1937年6月,张闻天鲜明指出,若外部干部在政治素质与工作能力上并不显著胜于地方干部,便不宜轻易将其调任指导职位。

1938年五月,毛泽东指出,尽管游击根据地的军事机关普遍遵循上级机关制定的指导方针,但在面对具体问题时,下级机关仍享有独立自主的决策权。

直至解放战争进入初期阶段,我党依然秉持着相似的策略。

然而,伴随着解放战争的跌宕起伏,世间万物亦迎来了焕然一新的面貌。

对于毛泽东来说,激发地方或下属的自主精神,不过是他在战争时期,为应对残酷斗争而采取的一种权宜之计。

随着战争胜利的悬念逐渐淡去,我党根据地的稳固性已不再成为担忧,因此,对于地方自主性的强调也随之有所降低。

此刻,地方自治的权力须向中央集权的威严作出妥协。

截至1947年岁末,毛泽东深信胜利的曙光即将来临。为全面备战这一历史性胜利,我们势必要踏上正规化的征程。

“展望未来,中央的权力应当适度扩张,而地方的权力则需合理缩减。回顾过往,诸多事务的处理过程中,既未提前向上级请示,也未事后进行汇报,这样的做法实属不当。随着分散的游击时代即将成为历史,我们正迈入一个统一与规范化的新时代。”

2、例外的海南岛

海南岛非同寻常。

中央政府、广东省以及海南省,正共同演绎一场扣人心弦的三方竞技。

冯白驹,作为海南本土势力的领军人物,他一方面依靠中央力量的支持以抵御来自广东上级的压力,另一方面亦承受着来自中央方面的压力。

1934年,中共琼崖特别委员会与广东省党委的联络不幸遭受了中断。

在1937年上半年,新成立的中共南方临时工作委员会与琼崖特委顺利重建了沟通渠道。

1938年6月,李明受广东省委委派,肩负起琼崖特委组织部的重任。随后,在同年8月,他再度获得提拔,荣任特委书记。与此同时,原任书记、本土干部冯白驹被调整为常委。

广东省委与海南省委之间保持着清晰的上下级领导体系。基于此,广东省委对海南省委进行了人事调整,这一举措不仅符合规范,而且时机恰当。

然而,广东省对海南的人事调整并未得到中央层面的全面支持。更引人注目的是,中央政府甚至尝试绕过广东省这一行政层级,直接对海南的局势进行干预。

1940年,毛泽东同志在接见前来出席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李明时,提出建议,委托冯白驹同志负责主持琼崖军事委员会的全面工作。

周恩来曾赞,冯白驹同志实为琼崖人民心中的精神标杆。党中央一致认同,他理应担纲琼崖特委书记的重任,同时兼任琼崖抗日游击队独立总队政治委员,以确保对琼崖革命斗争实施统一而有力的领导。

1940年9月,琼崖特委经历了新一轮的调整与变革,冯白驹再度肩负重任,接棒由广东派遣的李明,重新执掌书记之位。

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喜悦中,我国中央政府着手筹划对海南岛行政管辖权的深入调整。

1945年6月,中央果断宣布,琼崖地区将独立于广东区党委的管理体系之外。

1946年十月,中央政府正式发布规定,自此后,琼特委的领导层须直接向中央汇报工作,并确保定期进行沟通与联络。与此同时,若与港台地区建立联系,亦需及时将有关情况通报至港方工委。

1947年五月,琼崖特委依照中央的决策部署,顺利晋升为高级别的组织机构。琼崖区委设四区地委。

琼崖区党委与省委同级。

1947年5月,中共中央香港分局成立。

自本刻起,琼崖区党委将正式纳入中央与香港分局的共同指挥体系,其中中央的领导地位居于核心。

自1946年至1947年间,每逢海南与广东之间显现出显著分歧,中央政府往往会倾向于支持琼崖一方的立场。

北撤南撤之争是典型。

3、北撤、南撤之争

根据《双十协定》规定的条款,广东境内的游击武装力量必须服从撤退的命令。

1946年二月及五月,广东区党委陆续派遣人员前往海南,其任务在于传达琼崖纵队北迁至山东的指令。

一方面,鉴于国民政府对琼崖游击队的合法地位持否认态度,尽管东江纵队于6月成功实施了北撤计划,但琼崖地区的撤退行动仍旧悬而未决,迟迟未能定夺。

另一方面,北撤的消息在琼崖党内迅速传遍,迅速引发了广泛的混乱。众多同志对离乡背井之举心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对故土的眷恋之情油然而生。

1946年7月3日,方方向党中央呈交了一份报告,着重指出海南岛及南路地区的武装力量需立即加快撤退与复员的步伐。

方方判断形势有误。

1946年7月18日,南京局向广东区党委发送了一份紧急警示。在尚未对琼崖问题进行全面且深入的把握之际,恳请暂时搁置工作上的指导意见。

1946年9月24日,南京局向中央提交了一份报告,其中提到,经我们共同研讨,琼崖党派在思想观念上必须坚定立场,明确一点:唯有坚守琼崖,进行艰苦卓绝的斗争,同时坚决摒弃对和平隐蔽的幻想,以及大规模撤离琼崖的念头。

南京局赞冯白驹。

冯白驹彰显出非凡的领导魅力,于危难之际坚定抵御动摇的气氛,因此赢得了群众与干部之间极高的尊敬与信赖。

1946年9月26日,延安方面迅速回电,明确表示接受南京局的提议。

冯白驹首轮获胜。

第二回合将至。

1946年十月,广东方面再度派出人员赴海南传达重要指令:鉴于东江纵队撤离之后,粤琼地区的局势变得更加严峻,琼崖根据地既要坚持战斗,亦需有序安排干部撤退,并疏散民众。尤其是必须确保数千名干部能够安全撤离,前往海外。

广东令海南干部撤离至东南亚。

面对眼前这一幕,冯白驹立场坚定,他毫不犹豫地向交通员阐明了自身的观点:这项指令,我断然拒绝执行,无论党派未来如何决定,我都将坦然接受其结果。

1946年10月26日,冯白驹向中央发送电报,就南撤的命令表达了不同见解:若中央预测粤琼地区未来将愈发深陷黑暗,为确保干部们的安全,我们自当全力以赴执行大规模撤退。然而,若中央坚信自卫战争的胜利离不开琼崖地区的坚守,那么我们怀揣坚定的信念与周密策略,必将继续战斗,绝不允许被敌人所击败。

中央无疑对勇于斗争的冯白驹同志给予了充分的赞誉。

1946年10月30日,中央对冯白驹的电报作出及时回应:你们的看法完全正确。你们应当将全面掌控海南岛设定为战略核心目标,并在实现该目标之后,有序向南路地区推进。

1946年11月6日,党中央对我党广东省委员会作出了批评。

· 我方派员至海南岛宣讲复员新策,此举措在当地激起了普遍的不满反响。

广东党委应避免采取消极的复员策略,以防助长敌方嚣张的气焰,损害我方威信。

冯白驹再胜。

4、冯白驹的巅峰

相较之下,广东省委曾短暂采纳了消极避战的策略,然而冯白驹所展现出的坚韧斗争精神,在中央领导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他的声望因此迅速攀升,即便在海南岛解放之后,他的名望依旧如日中天,未曾稍减。

1948年11月,冯白驹正式向党中央递交了设立军区的申请文件。

香港分行持有不同看法:若非有其他特定缘由,似乎并无设立之必要。

中央当机立断,即刻作出肯定答复:同意设立军区与军分区,并将军区与纵队机构进行整合,同时琼纵的编制亦应予以保留。

1949年之初,周恩来对冯白驹的关注重点在于其理论素养的欠缺,他期望冯白驹能潜心研读马列主义的重要著作以及毛泽东主席的系列作品。

周总理不仅对海南的斗争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还明确指出冯白驹具备独当一面的才能,中央对此深信不疑。

1949年9月,朱德总司令对冯白驹同志的赞誉更是溢于言表。在会见琼崖地区的干部马白山时,总司令称赞道:“在远离党中央的艰难困苦环境中,你们能够坚韧不拔,斗争至今,若非有坚强有力的领导,实难想象。冯白驹同志便是这样的杰出领导者。”

1949年9月28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复了新设立的华南分局的委员名单,冯白驹同志荣列其中,成为首批22位委员之一。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迎来了解放的曙光。紧接着的10月19日,冯的名字便在公开发布的名单上显得格外醒目。广东省府委员名单。

冯白驹,在华南分局及广东省政府两大层面,均以其独特的风采独领风骚,成为琼崖党内唯一一位荣登委员名录的杰出成员。

冯白驹深得中央厚爱。

1950年3月5日,海南战役开战。

1949年12月17日的报告书中,冯白驹作出了明确表态:无论敌军从何处登陆,我方都将依照既定的作战策略,与之并肩作战。

毛泽东对冯白驹所率领的武装力量寄予厚望。这种期望主要源于两点:一方面,相较于海南岛与金门岛的战事,冯白驹所展现出的紧密合作至关重要;另一方面,敌军在这两地的战斗力相对较弱,也为我方提供了有利条件。

冯白驹未曾意识到,他早已养成了一种越级直接向中央汇报的习惯。在战乱年代,这样的做法尚属可行,但步入新中国的时代,这却变成了一项棘手的挑战。

对于任何政权而言,规则与制度的构建构成了其稳固的基石,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5、冯白驹之困

自解放之战胜利以来,海南岛已不再直接向中央政府汇报,亦失去了与中央进行日常事务性交流的权力。

尽管在与上级意见相左时,冯白驹依旧恪守传统,选择越级上报问题。然而,随着战事的结束,海南地区越级上报的做法已不再获得中央的认同。

上级忧心冯白驹的权力。

冯白驹所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处理那极其敏感的军队编制事宜。

下辖三个总队,每总队下辖三个团。除此之外,另有独立团若干,总计形成十个团编制。

1950年夏季,华南军区发布了重要指令,明确要求琼崖纵队进行一场深刻的改编,并将部队名称正式更改为海南军区。同时,原有的总队编制亦被撤销。在改编过程中,原本的十个团队经过精心梳理与优化,最终实现了精简重组,成功整合为六个精锐的团队。

冯白驹不同意。

冯白驹计划将总队改编为师部。

华南军区不同意。

冯白驹与中南军区交涉。

中南军区发布紧急命令,责令琼崖纵队副司令员吴克之即刻动身,以便就部队编制问题进行现场交流与磋商。

冯白驹过分自信,甚至在协商尚未画上圆满句号之时,便笃定上级将毫无异议地接纳他的建议。因此,他擅自对部队进行了重组,成功建立了两个全新的师级编制。

经验误人!

正如预期,中南军区并未同意这一请求,因此海南军区直接接管了该团的领导权,并严格规定不得提及师级编制。

冯白驹不甘心轻易放弃己见。面对部队编制问题,他坚定地维护自己的观点,为此与对方展开了历时一年多的法律争端。

冯白驹在海南的声望,却普遍引发了华南分局领导层的非议。

1951年7月,一名干部自海南抵穗,听闻华南分局领导曾评论冯白驹同志在海南期间,显露出一丝近似“小皇帝”的执政心态。

嘿嘿,悬了。

冯白驹所遭遇的第二个考验,便是与华南分局的分离之痛。

冯白驹鉴于对华南分局领导层的某些不满意度,萌生了将海南从广东省的管辖之下独立出来,转而纳入中南地区直接管理的构想。

冯白驹有意以海南政协的名义,向中央政协提交此议题。

中央政协,亦即1951年10月23日至11月1日举行的政协第一届全国委员会第三次大会。

冯白驹于海南政协会议上提议将海南直接划归中南管辖,却遭遇区党委副书记何浚的坚定抵制。何浚指出,此议题关乎党内事务,不宜在政协会议的框架内予以讨论。

冯白驹坚持建言。

华南分局的方方闻悉此事,亦表示无需多言,即便言及,亦无法化解问题。

冯白驹怎会从方方?

1951年十月,冯白驹与叶剑英携手抵达首都北京,共同参与全国政协一年一度的盛会。

中央方面亦对冯白驹在政协会议上提出该议题的举动进行了制止,重申此事属于党内事务,不宜在党外领域展开公开讨论。

提案交中组部。

鉴于若未提出疑问,难以将报告带返,组织部长安子文决定将相关问题提交至中央,以期展开深入讨论。

周决不同意。

鉴于海南地区安抚工作的迫切需要,1951年11月23日,林彪、邓子恢联名提议,中央政府批准冯白驹与武汉市市长吴德峰、中南军政委员会公安部部长及中南检察分署检察长卜盛光一同,增补为中南局委员会成员。

吴德峰和卜盛光所率领的机构均直接隶属于中南局的管辖范围,然而,冯白驹所负责的海南区党委却独具特色,不在此序列之中。

冯白驹的提案令毛泽东惊讶。

若分局发生任何疏漏,我承诺将亲自负责予以纠正;然而,此类问题并未提前得到我的知晓。

继而,冯白驹向叶剑英坦陈,该提议与组织原则相悖,尽管如此,他仍旧对华南分局对海南事务的忽视表达了批评之意。

6、风波之后

1951年11月,叶剑英亲赴海南进行实地调研,对橡胶种植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在此行中,他特别对冯白驹强调,必须高度重视并积极倡导民主的工作作风。

1951年12月15日,叶剑英在华南分局常委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冯白驹在海南党内享有极高的声望,但也受到了一些同志的个别非议。考虑到冯白驹在海南深耕细作二十余载,其威望的形成自然无可非议。然而,他主要存在的问题在于工作作风,迫切需要摒弃那种不民主、过于家长式的管理模式。在海南,许多事务若未经其同意,便难以顺利进行。我已直言不讳,揭露了其背后隐藏的问题。

若局势突变,华北与东北恐将成为主战场,而华南地区则肩负起后方基地的重任。我们必须巩固其稳定,确保其能够坚守阵地。唯有如此,中央才能高枕无忧。

1952年四月,叶剑英经由担任海南军区职务的大军干部、海南区党委第一副书记陈德,向冯白驹转达了个人对于画像悬挂及排斥外人的问题所表露的忧虑与不悦。

陈德,一位来自外地的干部,受叶剑英的亲自指派,成为了冯白驹身边的得力助手,位居副手之位。原任此职的何浚,作为海南本土的干部,转而担任了第二副书记的职务。

所谓排斥心态,广泛地在海南让南下干部产生了不安之感。

所谓“挂像问题”,实则是指将冯白驹同志的画像与毛主席、刘少奇、周总理、朱德等伟人的画像共同陈列于区党委礼堂之内。

冯白驹对此作出解释,指出这实乃传统习俗的延续。昔日于山林之中悬挂,今日此风仍得以保留。除此之外,还有一规定,即地方领袖的画像可并排陈列。

1952年4月19日,冯白驹向叶剑英发出电文,对上述两点批评进行了详尽的解释。

面对挂像引发的争议,冯白驹勇于直面,并进行了深入的自我剖析与反思。

面对外界有关排外的质疑,冯白驹坚定地声明其组织并无此类问题,并正式要求分局指派专人展开详尽核实。

1952年4月24日,叶剑英致电冯白驹,再度重申了团结协作的极端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