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12艘基洛级:中国潜艇技术跨越20年的秘密武器!

12艘基洛级:中国潜艇技术跨越20年的秘密武器!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国水下防御体系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海军装备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091型核动力潜艇虽然已经列装部队,但无论从技术成熟度还是实际作战效能来看,都与预期目标存在明显差距。

035型常规动力潜艇作为当时的主力装备,其整体性能已难以满足新时代海上防卫需求。而正在研发中的039型常规潜艇尚处于关键攻关阶段,短期内无法形成有效战斗力。在这种青黄不接的装备困境下,经过慎重考虑和多方论证,海军决策层最终将目光投向了俄罗斯的"基洛"级常规动力潜艇。

回溯"基洛"级潜艇的研发历程,早在1974年,苏联著名的红宝石中央设计局就开始了877型常规潜艇的研制工作。1980年,位于远东的阿穆尔河畔共青城造船厂完成了首艘该型潜艇的建造,这艘编号为B-248的潜艇在当年就正式加入苏联海军战斗序列。

紧随其后,该造船厂又陆续建造了B-260、B-227等后续艇。这些潜艇被苏联海军定位为各舰队训练专用艇,主要承担新型潜艇操作人员的培训任务,其正式型号命名为"比目鱼"级。直到1981年,美国侦察卫星首次拍摄到B-248潜艇的清晰影像,西方情报部门才将其命名为"基洛"级。

这款潜艇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降噪技术方案,其出色的静音性能令西方海军深感震惊,甚至获得了"大洋黑洞"的美誉。从技术参数来看,该型潜艇完全具备与欧洲同期常规潜艇一较高下的实力。其独特的双壳体设计赋予了潜艇高达32%的储备浮力,这一指标远超西方主流单壳体潜艇50%以上。

凭借卓越的综合性能,"基洛"级潜艇一经服役就引起#AIGC热点大赛#了东欧国家的高度关注。1984年,罗马尼亚和波兰先后向苏联订购了877E型出口版本。不过出于技术保密考虑,出口型的电子设备和声呐系统都进行了适当简化。截至1992年苏联解体前夕,其海军共接收了23艘该型潜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中俄两国在军事装备采购与军工技术交流领域展开了深入合作。为推进这一战略合作,双方专门成立了跨部门联合工作委员会,该机构囊括了两国外交、经贸、军工企业及军方的高级代表。

为确保合作项目顺利实施,中国政府特别设立了跨部委协调机构,专门负责技术引进项目的统筹管理工作。在此框架下,中国军方与国防科技工业系统先后组织了多批专业技术考察团赴苏考察。

在军事装备引进方面,苏-27战斗机项目成为中苏首个重大合作成果。此后不久,中国海军也启动了相关装备引进计划。1991年,中方代表团首次造访苏联远东重要军港海参崴,但当时仅限于参观交流。

随着苏联解体,中俄军事合作进入新阶段。中国海军组建了规模达70余人的高级别考察团,对俄罗斯多个军工重镇进行了为期四周的深度调研。考察范围涵盖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地的海军科研单位与军工企业。

在这次考察中,基洛级常规潜艇、猎豹级护卫舰及其配套武器系统成为重点考察对象。出人意料的是,考察团在圣彼得堡造船厂目睹了令人唏嘘的景象:曾经繁忙的厂区杂草丛生,生产线处于停工状态。

接待宴会上,俄方仅能提供几个未成熟的青苹果招待中国海军将领,这一细节生动反映了当时俄罗斯军工企业面临的困境。尽管如此,俄方技术人员仍就中方提出的各类专业问题给予了详尽解答,仅对涉及核心机密的内容有所保留。

1993年春夏之交,中国海军司令部精心挑选了一支由资深潜艇专家组成的谈判代表团,在北京与俄罗斯展开了为期数月的装备引进谈判。

俄方代表团由经验丰富的格里申海军上将亲自带队,这位参加过众多俄中军事技术合作谈判的老将,始终保持着专业而强势的谈判风格。

格里申以思维缜密、作风强硬著称,在谈判桌上处处彰显着俄罗斯作为传统军事强国的优越感,这给中方谈判团队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

中方谈判代表在长期实践中形成了灵活多变的谈判方式,常常采用循序渐进、委婉含蓄的表达策略。

而俄方代表则秉承着直来直往的谈判风格,有时会对中方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到费解,甚至产生误解。

首轮谈判持续了整整七天,双方就潜艇性能参数、配套装备配置等核心技术指标进行了详细交流。

进入下半年后,谈判重点转向技术文件移交和价格条款的磋商,双方在核心议题上分歧明显。

由于俄方报价远超出中方预算范围,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拉锯战后,谈判陷入僵局,最终不得不暂时中止。

1993年寒冬时节,俄罗斯谈判团队又一次踏上了中国的土地,双方就合作项目的后续事宜展开深入磋商。

谈判的最后阶段异常艰难,双方代表从清晨持续讨论到次日破晓时分,才终于就各项条款达成初步一致意见。

然而在协议即将签署之际,一位中方谈判代表因个人建议未被采纳而心生不悦,擅自篡改了已经敲定的协议内容。

这个意外变故立即引起俄方强烈反应,代表团成员愤然离场,直接乘车前往机场准备回国。

面对突发状况,时任总参装备部特项局副局长的马庆华迅速采取补救措施,在俄方登机前的最后时刻诚挚道歉,并及时修正了被擅自更改的条款内容。

这场波折最终在机场候机室内化解,双方代表在修改后的《工作纪要》上郑重签字。

次年春季,中俄双方在北京重启谈判,这次中方派出了来自总参谋部装备部和海军系统的四十余名专业谈判人员。

谈判团队分成多个专业小组,针对技术参数、人员培训、验收标准、价格条款、付款方式等核心议题展开细致讨论。

每个关键议题都经历了长达三周的反复磋商,谈判过程异常紧张而周密。

最终达成的价格协议令中方惊喜,成交价不仅低于预期,更为国家节省了数千万美元的宝贵外汇。

在技术细节的讨论上,双方专家更是废寝忘食,常常工作到深夜,以确保每一个技术指标都得到精确落实。

在最初的谈判阶段,中方代表团将注意力集中在俄方提出的877型常规潜艇上。

当时中方谈判人员并不掌握一个重要信息:俄罗斯海军已经研发出了性能更优越的636型改进版本。

636型潜艇在多个关键性能指标上实现了突破性提升,其蓄电池组使用寿命较前代产品延长了50%,最大航程提升至7500海里水平。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型号在降噪技术方面取得了革命性进展,水声隐蔽性能得到质的飞跃。

然而受制于90年代俄罗斯国内严峻的经济形势,船厂实际上不具备建造这种新型潜艇的财力支持。

位于下诺夫哥罗德的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当时存放着两艘未完工的877EKM型潜艇。

这两艘舷号为413和414的潜艇分别于苏联解体前的1989年和1990年开始铺设龙骨。

随着1991年苏联政权更迭,这两艘潜艇的建造工程被迫中断。

俄方在谈判中着重推荐这两艘处于停工状态的现成潜艇。

中方考察团队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意外获悉636型潜艇的技术信息。

基于新获得的情报,中方立即调整谈判策略,要求引进更先进的636型潜艇。

但俄方谈判代表坚持只同意出售现有的877型产品。

经过多轮磋商后,中方最终决定接受俄方条件,签署了两艘877EKM型"基洛"级潜艇的采购协议。

在武器配套谈判过程中,俄罗斯代表团向中方展示了多个系列的鱼雷产品目录,其中包括多款不同技术参数的型号供中国方面评估选择。

中方技术专家经过反复论证后,特别指出希望获得俄方最新研发的53-65K型反舰鱼雷,这款装备在当时代表了俄制鱼雷技术的最高水平。

面对中方提出的具体要求,俄方谈判代表起初采取了否认态度,坚称并不存在该型号武器系统。

然而中国代表团凭借敏锐的观察力,从俄方技术资料的蛛丝马迹中成功锁定了这款新型鱼雷存在的确凿证据。

俄罗斯军方内部对此项军售产生了严重分歧,格里申海军上将在与马庆华进行长达一整天闭门磋商后,初步同意了这项技术转让。

但这一决定遭到了俄方部分高级军官的强烈反对,他们不仅在正式会议上公开质疑格里申将军的决定,还通过加密通讯系统向莫斯科高层持续表达反对意见。

考虑到这笔军贸合同对俄罗斯国防工业体系及其配套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经过多方权衡后,俄罗斯最高决策层最终拍板批准了这项出口计划。

1994年7月的最后一周,中俄两国代表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了隆重的签约仪式,正式签署了基洛级潜艇的采购合同文件。

同年9月上旬,两国副总理级别官员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举行了政府间协议的签署仪式,标志着这项军购项目进入实质性执行阶段。

在正式会谈结束后,马庆华迅速行动,在会议厅外的走廊里临时拦住了两国副总理,利用现场临时拼凑的简易条案,仅用120秒就完成了这份重要协议的最终签署程序。

二:首艘"基洛"级常规潜艇惊险的回国历程

1994年金秋十月,俄罗斯圣彼得堡造船厂内,一艘崭新的877EKM型潜艇静静停泊在船坞中,正等待着来自东方的客人。中国海军为此专门组建了由数十名技术专家组成的验收团队,他们带着详细的验收方案跨越欧亚大陆奔赴北方之都。

按照中方制定的严格验收标准,整个验收过程需要持续三至四个月之久。验收内容涵盖艇上所有关键设备的功能测试、系统联调试验,以及后续长达半年的海上航行考核。每一个测试环节都需要形成规范的书面记录,所有数据都要如实填写在特制的验收档案中。

然而俄方对此提出了强烈异议。他们强调这艘潜艇原本是为苏联海军建造的订单,早已完成军方验收程序。俄方技术人员甚至直言不讳地表示,以中国当时的潜艇工业水平,根本不具备验收俄制先进潜艇的资质。他们还举例说明,此前出口伊朗和印度的同型潜艇都获得高度评价,特别是印度海军验收时仅需简单登艇巡视即可。

谈判桌上火药味渐浓。中方坚持要逐项验证设备性能是否符合技术协议要求,而俄方则认为只要设备能正常运转、仪表显示正常就已达标。经过多轮艰难磋商,双方最终各退一步:中方放弃对常规设备的全面检测,但保留对核心系统的测试权限。

在随后的技术核查中,中方专家组仔细查阅了工厂保存的完整设备档案和艇体材料证明文件。这些详实的原始记录充分展现了苏联时期海军验收工作的严谨作风。由5-6名资深专家带领的验收小组争分夺秒地对全艇设备展开检查,并设计制作了系统化的验收表格要求俄方配合填写。

当验收进入至关重要的航行试验阶段时,新的分歧再次出现。俄方以潜艇载员限制为由,试图阻挠中方参与海试,其真实意图是保护某些独到的验收技术。但事实上这些方法对中国专家而言并不陌生。在据理力争之下,俄方最终让步。

这艘钢铁巨鲸从圣彼得堡启航,在波罗的海上历经11-12个昼夜的连续测试。期间成功完成了包括实战鱼雷发射、极限深度下潜、紧急倒车等高风险科目。所有试验数据都完美达标。

1994年12月的一个风雪天,在圣彼得堡海军造船厂举行了隆重的交接仪式。中国海军高级代表团正式签署接收文件后,伴随着军乐声,俄罗斯海军旗缓缓降下,鲜艳的五星红旗在潜艇桅杆上迎风飘扬。数十名中国海军官兵整齐列队,正式接管这艘远渡重洋而来的水下利器。

当晚的庆祝宴会上,圣彼得堡市政府的代表动情致辞:"中国朋友的选择不仅挽救了我们濒临倒闭的造船厂,更为整座城市的经济注入了活力。"次日,中方也举办了规格相当的答谢宴会。此刻,如何将这艘庞然大物安全运回祖国,成为摆在眼前的最后一道难题。

1994年金秋时节,中国政府精心组建了一支由四位专家组成的特殊转运团队。

面对俄罗斯方面提议采用拖轮牵引的运输方案,这支专业团队经过严谨评估后迅速予以否决——专家们指出水面拖带核潜艇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这种运输方式的航速也过于缓慢。

最初中国曾考虑借鉴印度和伊朗的运输经验,计划派遣专业船员直接驾驶潜艇返航,但这条横跨1.7万海里的漫长航线需要配备数艘拖轮和补给船全程护航,不仅将产生数百万美金的巨额开支,更会严重损耗潜艇的核心部件。

更令人担忧的是,按照这种运输方案,潜艇抵达中国港口后就必须立即进行全面大修,这无疑会大幅增加后续维护成本。

为了优化运输效率并控制预算,中国远洋运输公司创新性地提出了采用半潜式运输船的解决方案,然而当时国内现有的半潜船载重能力都无法满足需求。

经过全面调研发现,全球范围内只有挪威拥有符合运输要求的超大型半潜船,这给运输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

经过多轮专家论证和技术评估,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装备部最终做出决策:授权中远公司与荷兰知名海运企业合作,由其负责此次特殊运输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创新运输方案的成本仅为俄方最初提议的拖轮方案的几十分之一,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在基洛级潜艇的转运过程中,艇体外敷设的消声瓦对承载基座有特殊要求。这些精密设备必须安放在具备合适承重硬度的专用坞墩装置上。

荷兰专业船舶工程公司根据俄罗斯技术团队提交的详细设计图纸,精确计算了潜艇龙骨的60个关键受力点位。为确保完全匹配,他们专门研发了一套定制化的坞墩支撑系统。

考虑到潜艇的特殊外形和有限长度,工程团队创新性地采用了纵向倾斜式坞墩布局方案。每个坞墩表面都经过特殊处理,铺设了由硬木和弹性材料构成的双层缓冲结构,包括10厘米厚的优质橡木板和同等厚度的防震橡胶垫层。

在与荷兰供应商完成坞墩定制及运输船舶租赁协议的签署后,中国转运工作组马不停蹄地赶赴北欧。他们在芬兰境内精心挑选了一处具备深水条件的半潜船作业海域。

由于圣彼得堡近岸水域深度不足,无法满足吃水深度超过17米的巨型半潜船作业要求。经过多方论证,最终确定将潜艇拖曳至芬兰湾外海进行装载作业。

在正式交接前,挪威籍"海燕"号半潜运输船已完成在荷兰鹿特丹港的改装工作。所有定制坞墩都按照工程图纸要求,采用高强度焊接工艺牢固固定在甲板预设位置。

当中方顺利完成接收程序后,立即协调调派了三艘大马力专业拖轮。这些拖轮以编队形式将潜艇平稳拖向预定的芬兰湾装载区,按照原定航行计划预计24小时内即可到达目标海域。

在利用列宁水道向芬兰湾航行的过程中,圣彼得堡港务部门突然提出了额外的收费要求。

面对这一突发状况,转运工作组的成员不得不在中俄双方举办的晚宴期间与俄罗斯代表进行紧急协商。

经过数小时的艰难谈判,俄方才最终同意放行潜艇。

这艘潜艇在涅瓦河上的航行整整持续了24小时,期间又遭遇了极端天气条件的阻碍。

由于海况过于恶劣,潜艇不得不临时改变航向,被拖曳至爱沙尼亚的塔林港暂避风浪。

艇上的补给状况十分严峻,食物储备几乎耗尽,而为了保护蓄电池组的安全,常规的加热设备都被禁止使用。

在零下温度的寒冷环境中,艇员们只能依靠干啃方便面充饥,处境相当艰难。

为了抵御严寒,艇上人员不得不冒险开启部分电子设备来获取些许热量。

与此同时,转运工作组的人员正冒着暴风雪,驾驶租来的面包车向180公里外的芬兰汉科港疾驰。

这场暴风雪严重影响了行车视线,路面积雪深厚,行进速度被迫大幅降低。

潜艇在爱沙尼亚首都塔林的港口内停泊了整整48小时,直到气象条件逐渐稳定后才启程前往芬兰的汉科港。

荷兰籍半潜运输船"海燕号"在汉科港外海域进行了复杂的下沉作业,船员们必须实时监测并精细调节船舶的纵向和横向倾斜度。

经过数小时的精密操作,这艘巨型半潜船最终只有首尾两端还浮在水面上,其余部分都已浸入海水中,这时船员才放下锚链将船体固定。

四艘专业拖轮缓慢地将潜艇牵引至半潜船附近,随后半潜船通过先进的绞缆系统,借助激光定位技术,将潜艇精准地引导到预定坞墩位置。

专业的潜水团队随后对潜艇与坞墩的对接情况进行了全面检查,在确认完全对准后,半潜船开始了漫长的排水上浮过程。

整个上浮作业采用了渐进式操作,每上升一段距离就要暂停进行调整,以确保船体平衡,这项精密的操作总共耗费了十几个小时才最终完成。

12月25日当天,经过周密部署和精细操作,这艘潜艇被稳妥地安置在半潜船的甲板平台上。

为确保运输安全,经验丰富的荷兰船运团队立即展开了多项防护措施:首先用特制防水篷布将整个艇身严密包裹,随后安装了一套完整的保障系统。

这套系统包括持续稳定的水电供应管线、安全便捷的人员进出通道,以及专门设计的防爆通风装置——这些设备主要用于及时排出潜艇蓄电池可能产生的易燃氢气。

考虑到长途运输中的温差变化,技术人员还特别加装了自动喷淋系统,有效防止了金属艇体在强烈日照下产生过热现象。

与此同时,安全小组彻底清空了潜艇内部的所有燃油和润滑油料,确保运输过程中的绝对安全。

在随行人员配置方面,最终确定由中方派遣5名资深技术专家,与俄方2名专业工程师组成联合护送团队。

12月末,在完成所有必要的交接手续后,中俄荷三方代表正式签署了运输文件,"海燕"号随即起航离开芬兰水域。

按照原定计划,这艘半潜船将首先驶往荷兰鹿特丹港,为潜艇蓄电池进行必要的充电维护。

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荷兰方面始终未按约定执行充电作业,甚至在初期拒绝"海燕"号进入港口停泊。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外交协调和技术沟通,这个突如其来的运输障碍才最终得以解决。

与此同时,中国4人工作小组在完成转运任务后驱车返回赫尔辛基机场时遭遇严重车祸。

驾驶车辆的中国远洋运输集团李军民处长伤势最为严重,事故造成其面部严重出血导致呼吸困难,同时伴有颅骨骨折和右眼永久性伤害,右腿也出现粉碎性骨折,陷入深度昏迷状态超过三周,经过长达六个月的恢复期才逐渐恢复意识。

坐在车辆后排的海军装备部耿广生副部长由于未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在撞击瞬间被甩出车外,在雪地上滑行二十余米,导致头部创伤并伴随大量失血,胸部左侧三根肋骨出现粉碎性骨折。

相比之下,同车的总参装备部特项局副局长马庆华伤势较轻,仅出现软组织损伤和肌肉挫伤。

1995年2月,经过漫长的远洋航行,"海燕"号半潜船终于抵达中国浙江象山港。这艘从波罗的海启航的巨轮,横跨大西洋,穿越印度洋,最终完成了这段跨越半个地球的航程。

在象山基地,东海舰队立即展开了紧张的接艇工作。首先组织了一支由数十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测量小组,他们携带精密仪器登船,对潜艇艇体进行了全方位的三维扫描和变形测量。

完成初步检测后,技术人员开始系统性地拆除潜艇外部覆盖的防护篷布。随后,他们又拆除了艇上原有的水电管线、通风系统等辅助设施,并移除了所有临时搭建的上下通道。

接下来,工程人员对连接潜艇和半潜船的边墩进行了精确切割作业。这些特制的支撑结构被逐一分离后,半潜船按照预定程序开始缓慢下潜。

在下潜过程中,操作人员时刻监测着潜艇的浮力变化。当海水完全没过支撑结构,潜艇获得足够浮力后,两艘大马力拖轮立即就位,开始谨慎地将这艘庞然大物拖离半潜船平台。

待半潜船重新浮出水面后,施工团队继续清理剩余的基础支撑结构。这些被切割下来的特制坞墩,经过专业处理后,被整齐地装入两个标准集装箱。

这些拆卸下来的专用设备随后被运回荷兰原厂进行检修维护。按照计划,这些经过翻新的设备将在第二年再次投入使用,用于转运第二艘同型号潜艇。

1994年中国海军首次引进了两艘俄制877EKM型常规动力潜艇,标志着中俄军事技术合作进入新阶段。两年后,中国与俄罗斯达成协议,增购两艘技术升级后的636基本型潜艇。进入新世纪后,中国海军又于2002年签订了8艘更先进的636M型潜艇采购合同。

这批636M型潜艇的建造工作由俄罗斯三大造船厂共同承担:圣彼得堡造船厂负责5艘的建造任务,北德文斯克造船厂承担2艘,剩余1艘则由红色索尔莫沃造船厂在1992年开工的B-340号877型潜艇基础上进行现代化改造。2006年,所有636M型潜艇顺利完成交付工作,中国海军创新性地采用自主建造的大型半潜运输船将这些潜艇运送回国。

在兵力部署方面,东海舰队获得了最大份额的基洛级潜艇。象山基地的第42潜艇支队装备了7艘该型潜艇,与第22潜艇支队的8艘国产039A型潜艇形成强大战力,在地缘战略上对日本海上自卫队形成有效威慑。南海舰队榆林基地的第32潜艇支队则列装了4艘最先进的636M改进型潜艇,配合4艘039A型潜艇,在南海方向足以应对越南海军6艘基洛级潜艇的威胁。北海舰队旅顺基地的第12潜艇支队保留1艘早期引进的877EKM型潜艇,主要承担训练任务。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这些俄制潜艇虽然整体表现稳定可靠,但也逐渐暴露出若干技术缺陷。电气系统绝缘性能不达标的问题较为普遍,维护保障难度较大,操作界面的人机工程学设计有待优化,蓄电池组使用寿命偏短。其中,探测系统的性能短板最为明显,制约了潜艇的整体作战效能。

基洛级潜艇作为苏联海军首批实现自动化指挥控制的常规动力潜艇,其搭载的MGK-400型低频主被动复合声呐系统具有突破性的探测能力。该系统在水下100米深度工作时,能够精准捕捉20公里范围内的潜艇目标,有效缓解了中国海军当时与日本先进潜艇对抗的技术压力。

然而该声呐系统在设计上存在明显的局限性。4米直径的庞大基阵不仅挤占了鱼雷发射管的空间,更限制了低频段的扩展能力。其水平探测范围被局限在正负120度扇形区域内,导致存在显著的盲区,这使得其在面对日本新一代静音潜艇时逐渐显现出性能短板。

636M改进型通过整体放大艇体尺寸,在保留原有声呐系统的基础上,整合了多项现代化装备。新型潜望镜系统集成了夜视和白光电视功能,配合激光测距仪大幅提升了观测能力。同时加装的惯性导航系统和拖曳式高频通信天线显著改善了作战效能,配合潜射导弹和更优异的静音设计,整体性能得到提升。

与其他引进基洛级潜艇的国家相比,中国展现出独特的技术消化能力。从最初的坞修维护到掌握小修、中修技术,中国工程人员逐步攻克了包括特种钢焊接在内的全套维修工艺。这些技术经验后来被成功转化,应用于国产潜艇的自主研发进程。

印度海军虽然采购了10艘同型潜艇,但始终未能突破技术瓶颈。其在初级维护阶段就遭遇重大挫折,更因操作不当导致多起严重事故。频繁发生的火灾和沉没事件充分暴露了印方在潜艇维护方面的技术缺陷。

中国海军装备的基洛级潜艇部队曾经历过一次惊心动魄的险情。

2014年农历新年期间,南海舰队某潜艇支队所属的372号潜艇在执行夜间潜航任务时突然遭遇异常水文环境。

当潜艇驶入低密度海水层时,突如其来的浮力丧失导致舰体以惊人速度下沉。

艇员们立即启动应急程序,包括增大航速、调整平衡水舱以及紧急排空压载水舱。

尽管采取了一系列紧急措施,这个重达数千吨的钢铁巨兽仍在以惊人速度坠向数千米深的漆黑海底。

在主机舱内,一根承受着巨大压力的海水管路突然爆裂,冰冷的海水如决堤般涌入这个布满精密设备的核心舱室。

喷涌而入的海水瞬间在舱内形成浓密的水雾,能见度骤降至几乎为零。

震耳欲聋的噪音充斥着整个舱室,常规的口令传达完全失效。

更危险的是,持续涌入的海水随时可能引发电气设备短路,导致全艇动力系统彻底瘫痪。

危急关头,负责电气系统的区队长当机立断切断主电机电源,并迅速分断电枢回路。

与此同时,经验丰富的电工班长在能见度极低的环境下,凭借记忆和触觉成功关闭了数十个关键阀门。

为了建立对抗水压的屏障,艇员们立即启动高压气系统向受损舱室持续供气。

舰务区队长迅速采取应急措施,仅耗时20秒便准确关闭了所有通风插板装置,紧接着在10秒内完成应急供气阀门的开启操作,及时向水柜输送高压气体。经过全体艇员的紧急配合,短短两分钟内就实现了全艇各个舱室的完全密封。

危急时刻出现了转机,在故障发生约180秒后,这艘潜艇竟奇迹般地在深海环境中实现了精确悬停,持续稳定十余秒后开始以可控速度缓慢上浮。当时主机舱大量进水导致艇体严重失衡,尾部快速下沉的同时艇首高高翘起,舱内人员连保持基本站立都极为困难。

面对极端不利的态势,经验丰富的艇长当即做出关键决策,命令操作人员立即向艇首压载水舱注水。经过精心调节,终于成功控制了潜艇的姿态平衡,使整艇最终平稳地浮出波涛汹涌的海面。

虽然372号潜艇在事故中主推进电机遭受重创,但所幸还有一台经航电机维持运转。全体官兵连续奋战超过10小时,在齐腰深的舱底积水中徒手清理堵塞排水口的各种杂物,用简易的抹布一点点吸除设备角落的积水。他们细致地清洁受损部件,使用吹风机耐心烘干关键电路,最终成功修复了包括控制箱、滑油泵和空气压缩机在内的多个重要设备。

当潜艇艰难恢复航行能力时,其浮出水面的状态立即引来了多国海军舰艇和巡逻机的密切监视。372号潜艇官兵凭借精湛的操艇技术和战术素养,通过一系列复杂机动成功摆脱了外军的追踪。在返航途中虽又遭遇新的侦察监视,但最终仍突破重围安全返回母港。

中国海军通过引进基洛级潜艇这一重要装备,显著增强了水下作战力量的整体实力,使其在各项重大战备执勤和实战化演习中展现出关键作用。在潜艇装备发展历程中,中国海军先后吸收了苏联传统设计理念、西方先进技术以及俄罗斯现代工艺,创造性地将俄式减震降噪系统与欧美电子信息技术相融合,使国产新型潜艇的综合性能获得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