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印度这点事,谁没被“光辉”战斗机刷过屏,朋友圈里都在调侃:这飞机的最大特点,不是飞行速度,是新闻热度。眼睁睁看着“光辉MK1A”横跨了这么多年才开始批量生产,等发动机来了又出各种幺蛾子,大家其实都习惯了。最新一波热搜,印度斯坦航空宣布,终于等来了第二台美国GE F404发动机。等了三年多,这进度,估计印度自己都无语。其实第一台发动机刚到时,还是挺多网友发梗图的,目前总算迈出了首批12台的交付,预计今年内能全数到位。
F404发动机什么来头,说白了,就是美军经典老动力,全球主流轻型战斗机都用过,最出名的就是F/A-18大黄蜂。印度“光辉”选中它,逻辑很明显——本国自研推力有限,外采又怕封锁,最终咬咬牙选了F404,既能保底,也有一定技术转让可能。有点像备胎中的中坚力量,不求最强,但要靠谱。
看他们公司发新闻照片,台子上摆着一长串花环和彩带,印度高管喜笑颜开。说实话,这第二台发动机来得真不容易。要不是疫情+供应链塌方,可能现在交付都要过半了。通用电气当初签了大合同,99台发动机,打包7亿多美元,大家都拍手称快,现实给的是拆盲盒的刺激感。原本计划一年16台,结果到现在差点成了“慢慢等”系列。现场气氛倒是很嗨,不过很多印度网友留言感慨:美国货也不靠谱,供应链卡脖子,致敬等待精神。
可这边厂里还在放鞭炮,别的国家早进下一个技术代际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光辉MK1A”其实早就完成定型,只是差个动力单元,别的核心系统倒还算齐全。像这次升级的以色列EL/M-2052雷达,能提升不少探测能力,电子自卫干扰也算硬货,配套雷达预警,从纸面参数看,短时间内对印度空军还是个不小提升。毕竟老爷机米格-21天天掉,换个新机型就是新希望。
回顾珀斯航展上,光辉MK1A直接首秀编队飞行,本来大家还担心没发动机,结果印度拿出“B类发动机”——其实就是过去留的点儿库存货,先顶着用,为展示扛一阵子也算见招拆招。老底用到这个份上,说明多等一天都是压力。光辉重新刷了一波存在感,印度媒体大吹特吹,新机排场不能输。但弄清楚,全新F404才是真正量产基础,否则新飞机交付不了部队,连训练都扛不住。
空军这一波还是压上重注。83架MK1A签了就签了,还打算再加订97架,把米格-21直接送走。换型节奏比国产智能手机迭代慢多了,但看对方苦苦追赶,局外人很多看笑话,印度本土就一边自豪一边焦虑。谁都看明白,门槛高的还在后头。光辉MK2项目直接瞄准地面,替换幻影2000和美洲虎,国防部重磅拨款,朝90亿卢比就算下了血本。2035年前要完成这一堆更换计划,到底能不能成,谁都心里没底。
拿中国网友开玩笑:我们看印度军工就像追剧,挤牙膏式进步,剧情发展出乎意料,有时主角掉链子,有时配角抢戏。有点像当年英国的无敌舰队广告打得天花乱坠,真上场全靠气氛组。这组F404发动机供货,观众席上欢呼声不小,但主力飞机想成规模,还得拼命冲量。核心供应商新冠疫情冲走一波零部件,组装节奏一下卡住。美方态度也直白,只能慢慢补。说到国际合作,印度很爱讲“自主可控”,但真到高端领域,这种“自主”更像“拼图组合”。国内造瞬间靠在外部供应链身上,走一遍全球集采流程。
光辉的雷达和火控系统,组了一堆列强,有点像时下综艺混搭现场:美制发动机、以色列雷达、法国电子战系统、英国座椅,印度任务就是拼成一台能飞还要能打的战斗机。网友戏称,光辉是空中“万国牌”拼盘。客观看,依托国际供应的模式,优点是不用从零到一搞科研,缺点被封锁就直接断货。米格-21老飞机虽旧,也有俄罗斯稳定供件,这么一换,印度全押在美欧,以色列阵营,政治波动随时天花板。
说起机队提升,印度空军要兼顾实效和面子。官方口径很高,大步进步,什么自主、自力更生。但意难平的地方是现役飞机线龄太长,加上飞行员训练压力,新机型哪怕慢,也必须得上。这点跟邻国对比,国产J-10、J-16年年提指标,装备节奏翻滚。台海、南亚动不动就有演习视频刷屏。反观印度,光辉系列推了20多年,整体进展慢半拍,但看得出来鼓劲儿不少,网络空间天天点赞加油。现实问题藏不住,新机型不给力,空军只能硬撑着用老货。发动机到货这一小步,引发朋友圈大合唱,说到底,实际作战效能才是关键。
拉远看,印度想追现代主流空军,光辉系列就是当家门面。无论是想告别米格-21的“退役季”,还是重塑自己的工业信心,拼的还是发动机和系统供应的兑现程度。按目前进度,剩下10台发动机到位还得看美方工厂排产,印度斯坦航空一边倒计时,一边外部洽谈追加订单。谁都晓得,发动机不能自主,每年还要看外部“天气预报”,遇上啥新瓶颈,说变就变。
对比下来,装备更新速度、全产业链独立性,还是差着点火候。中国国产飞机越做越大越快,老对手俄罗斯自己零部件配套压力同样不小,都在拼周期、拼迭代,谁掉队谁被淘汰。网友一句话看穿门道:“有钱不一定能买到货,关键是核心技术要攥在自己手里。”
回头看,“光辉MK1A”量产路上的节点,第二台F404发动机算个标志,但现在只是序章。后续怎么把国内工厂、国外供货、关键零部件系统整合成一个稳定供应生态,怎么让整个产业链少点外部波动带来的风险,才是印度航空工业的主线。关键时刻,发动机永远是最大的短板。谁能把短板拉长,谁才有希望飞得远一点。而真正拼到最后,不是新闻发布会上有多少花环,是天上多出的那一分实打实作战能力。这种扎扎实实的进步,才是空军最值钱的资本。
本文以传递社会正能量为核心,若存在表述不当或侵权情况,请联系我方进行修正或删除。小编写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